走进秋天里的古楠木峒村落
楠木峒里好风光
平西村里的文化标志——清代魁星楼
塘边人家映古韵
□莫际鹏文/摄
平乐县青龙乡的平西村是对现代城里人有着强烈诱惑力的田园山村。该村位于平乐县南部,距平乐县城约30公里,全村1200多人口,皆为莫姓居民。据地方史志记载,平西村在唐宋时期被称作“楠木峒”,莫氏族人的祖先自唐末跟随朝廷大军前来岭南“征讨南蛮”,战事平定后作为垦田戍边的将领定居下来,繁子衍孙。从唐末宋初成村至今,平西村已经有1100多年的历史。从宋代以来,平西村就是平乐南部有名的书香望族村落,耕读传家、崇儒重道是该村村民的祖训和村风。
据《莫氏族谱》记载,平西村很早就是县里闻名的“稻米之乡”,宋代社会相对稳定的时候,是隐士修仙访道的悠闲去处。而到了明、清战乱年代,这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村民的淳朴好客,使得村子成为城里人“避乱”的“世外桃源”。县志记载,明末,平乐县城最大的佛教寺庙金沙庵住持修然和尚,为避“甲寅之乱”,带领寺里老小逃难到平西村,落脚于离村三四里地的出米岩,靠着平西村相对富足的乡贤接济和修然和尚的四处化缘,把出米岩经营成了县境南部香火最旺的佛教圣地。战乱中出米岩收留了众多城里逃难来的民众,叙写了真实版的“普度众生”佛教佳话。
明、清时期平西村已有子弟读书出仕,据《莫氏族谱》记载,莫氏家族二十世祖莫文清即是明代进士,二十二世祖莫玗、二十三世祖莫伪、二十六世祖莫自止都曾考取功名,曾任朝廷命官。生于明万历十六年的二十七世祖莫矜喆曾官至三品大员,其子莫炫奇生于崇祯八年,也曾为邑庠生。清乾隆年间,更有一村十八名子弟考取贡生的读书佳话,十八贡生考取功名后,为了鼓励后辈子弟勤学读书,乃发起村民集资修建了魁星楼,以期村子代代文昌长盛。魁星楼作为村子读书重文的文化标志,至今仍保存完好。在明代,平西村就办有私塾书院,收留乡邻子弟入学启蒙。明代乡贤袁启翼,崇祯十七年进士,授推官之职,因见时局动荡,无心为官,遂辞官归乡,带着幼子袁景星来到平西村隐居,被聘为该村私塾书院老师,潜心教授莫氏家族子弟和培养他的幼子。多年后他的儿子袁景星于清康熙三年考中进士,任通政司左通政、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等职。袁景星当了大官之后,官休之时经常带着他的官场朋友回到童年生活的地方游山玩水,至今,出米岩还刻有他历官多年后重游平西村写下的《游出米岩记》。
而明末著名的桐城学派学者、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南明王朝东阁大学士、曾任南明王朝礼部侍郎的方以智,在永历二年至永历四年,舍弃桂林城中偏安西南一隅的南明王朝优厚的高官待遇和生活环境,辞官隐居平西村,成为在该村居住时间超过两年的“山中宰相”。方以智隐居平西村期间,婉辞南明永历皇帝的征召,写下了《五辞疏》、《六辞疏》和《十辞疏》,在动荡之年潜心学问,写成了集“半生所得”的《不改居默记》。在潜心学问之余,方以智还经常深入平西村背后的狮子山采药寻草,“集历年流离楚粤治病之方”补入并增辑了其传世奇书《物理小识》。直到永历四年冬在与平西村一山之隔的昭平仙回被清兵抓捕,方以智才离开生活了两年多的平西村。
平西村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村子里代代流行的带有明显唐宋语言残遗的独特方言“土话”,也深深吸引着文化学者的兴趣和好奇,到了今天,还不时有区内外大学的语言学和民俗学专家,前来该村进行田野调查,考证那里族源的来历,揭秘村民方言的归属,挖掘村子里代代传唱的内容多与隋唐英雄、杨家将有关的“桂剧”的神秘魅力……
平西村很早就能够吸引“城里人”前来做客甚至长期居住,其诱惑力不仅在于悠久的历史和淳朴的民风,还有这里秀美的诗境般的田园风光。这里山清水秀,背后的凤岫山,山上四季常青,栖息着白鹭、鹞鹰等野生鸟类,早晚蹁跹于田园上空。凤岫山下还有一个天然的溶洞,里面钟乳石琳琅满目,奇形怪状。村子四周,有县内著名的月亮山、出米岩、西山圣湖、德定瀑布、大刚茶园和六冲瑶寨……走进村子,可以让游客体验到溪流淙淙、古庵悠悠,房前屋后瓜果飘香的田园乡村悠闲生活。
金秋时节,平西村田园金黄遍野,山上层林尽染,正是芋头、茨菰和柑橘收获的繁忙时节,也是游客走进村子,尽赏秋色,品味香芋甜橘,探秘古楠木峒的最佳时节。
新闻推荐
■陶彩忠莫培银文/摄距平乐县城约45公里的平乐县阳安乡的陶村,古称“莲塘村”,是一个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征南大...
平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