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门第莲塘村

桂林晚报 2019-08-10 11:22 大字

■陶彩忠莫培银文/摄

距平乐县城约45公里的平乐县阳安乡的陶村,古称“莲塘村”,是一个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征南大将军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从中原远征昭州,平定南蛮后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余年,其后裔已46代。由于村民纯一色的为陶姓人家,后来当地人俗称为“陶村”,并沿用至今。

走进古村,只见一排排小洋楼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门楼、古民居夹杂期间,宽阔的水泥路与古老的石板街纵横交织,构成了一幅现代与古老兼容,城市与乡村融合,文化层次分明的现代乡村发展图。

我们在古村古巷中转悠,感受陶村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独特的人文风范……

●五柳遗风古门楼

莲塘门,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门楼由青砖砌成,圆拱门,大青石门槛,两旁有长条青石护栏。下有九级青石台阶,中间六级,顶部三级,从上到下的台阶取“三、六、九”吉祥之数。大拱门2米多高,1.5米宽,门楼上由青瓦覆盖,门楼正上面有楷书“莲塘门”三个大字,两边有龙凤图案浮雕;最上端为方形墙脊,亦为青瓦覆盖,两角分别塑有飞翘尾巴的龙,中间有竖写楷书“陶氏世居”四个大字。门楼高7余米,呈三层梯级门头,两边连接砖墙瓦舍,整座门楼雄伟又庄严……

沿着村道往北走,路边有一座4米余高的红砖拱门,门上写着“荣秀门”,顶端写有“五柳通衢”字样。“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据考证,平乐陶氏始祖陶英,祖籍江西九江,其远祖便是陶渊明,因此,村里家家户户厅堂香火台上都写着“五柳堂”或“浔阳郡”。据说,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村里接连出了18位秀才,有的还中举人点进士进朝为官。村里人以此为荣,建了这座“荣秀门”,一是纪念远祖陶渊明,二是弘扬陶氏子弟勤勉好学之风,自此,全村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据了解,从2014年开始,陶村人自发组织建立了奖学助学基金会,大家踊跃捐资,每年筹得2-3万元,对本村中小学优秀学生、大学新生以及本村小学优秀教师,分别给予500-2000元奖励,在当地传为美谈。良好的村风学风,使陶村人才辈出,据统计,自恢复高考以来,陶村共考取大中专的学生达200多人,许多人已成为各条战线的栋梁之才。

●护国雄风陶英庙

陶英庙位于古村入口处陶村小学旁边,四周古树参天。原名“太庙”,始建于宋朝初年。历经千余年,曾几次迁徙,几次修缮。陶英庙占地面积1180平方米,是一座传统的三进式建筑,分前厅、天井和后殿。

庙前有四根红漆大圆柱,大圆柱的横梁上是用红、黄、蓝、绿等颜色绘制的图案,横梁隔板中间的黄边红底的横匾上写着“陶英廟”三个正楷黄色大字。

踏上五级台阶,跨过一道门槛,便走进了陶英庙。庙堂前厅内为柱子横梁的斗拱结构,横梁隔板上,或山水画,或花草图,或飞禽走兽图,栩栩如生。两根红漆大圆柱上有副长联:镇定昭州将军功勋千秋颂,屯垦南荒太尉恩德万代传。

庙宇中间是天井,天井两旁是回廊,从大门进来,左边回廊为陶氏文化展示。天井中间是2米多高的黄铜香烛台和化宝炉。从大厅走过天井的回廊,再上九级台阶,就到了太尉宝殿,太尉宝殿上有陶英及其六子的塑像,威武庄严,左右两旁分别摆放着黄铜大钟、红漆大鼓。整个庙宇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据《平乐陶氏族谱》记载,陶英,字世明,号俊杰,晚唐敕封太尉、征南大将军,生于唐宣宗己巳年(849年)。祖籍江州,出身进士,唐昭宗时立战功,任青州知府。多有善政,擢升兵部右侍郎,荣封太尉。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昭州动乱。朝庭封陶英为征南大将军,率8万大军南征。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动乱时期。远在昭州的青州大军报国无门,有家难回,只能望北兴叹。陶、李、莫、翟等将士不愿为梁臣,遂辞官解甲,屯居于昭州楠木峒(史载:榕津以上,昭平县走马乡桃溪岭以下)。陶英以诞山脚下的莲塘村为家,其将校分别在外围各处择地而居。

陶英等将校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并联合各地义军,辅佐李存勖开始“灭梁复唐”战争。十六年后,后唐推翻后梁。朝廷对陶英等将校的功勋给予表彰,其随征六子也因军功荣封五至三品官员。长子陶道,封左丞相知平章事,居龙平乡高村(现居钟山县公安镇);二子陶通,封都御史,居今荔浦市;三子陶遵,封都司马拜龙虎将军,居今平乐县;四子陶迪,封奉直大夫拜封骠骑大将军,居修仁镇茶山洞村(现大部分后裔居住金秀县);五子陶近,封都察院掌堂,居今永安乡(今永福县);六子陶还,封光禄大夫,居今恭城瑶族自治县,时称“六望”族。

这一史实在光绪平乐县志《流寓篇》中也有记载。

陶英在昭州二十四年,于后唐明宗长兴二年辛卯岁(公元931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陶英去世后,葬于今平乐县张家镇乐加村南拱山麓,称“将军墓”,自宋代修建后,于清雍正五年重修,并进行修整铭石立碑记志。目前,该墓保护完好,已列入平乐县重点保护文物名单。

沧海桑田,一千多年来,陶英后裔生生不息,至今已传到四十余代,分居两广、湖南、香港、台湾乃至欧美,总人口达12万余人。

●彪悍村风传千年

在1100多年间,陶村经受了历史的风雨吹打,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为官善政的良吏、保家卫国的名将和开拓进取的英才,形成了忠勇彪悍的村风。

据村人介绍,陶村曾经历多次兵灾匪难,却总能绝处逢生。宋朝建炎丁未年(公元1127年),金大举进犯中原,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均被俘。国家危难之际,陶氏子弟兵自告奋勇,北上勤王。结果,家族遭到从前线败退下来的宋朝叛将曹成部散兵逃将的洗劫,全村毁于兵火。之后,陶氏子孙在废墟上重新建设家园,顽强生息。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陶村遭受来自荔浦的蛮贼洗劫,全村几乎惨遭灭门。当时,陶英第25世孙,进士出身,曾任四川乐山井研县令的陶瑄告老还乡,遭遇蛮贼突袭,陶瑄等率众退往水楼抵御,最后蛮贼纵火烧毁水楼,全村72家口在此次事件中罹难。火灾中,其儿媳李氏为保存陶氏血脉,将7岁的陶银裹包于裤子中,并置重金于其内,从楼上掷之于水楼,李氏也跟着坠下。蛮贼忙于抢夺钱财,李氏抱子趁机逃离,迁居石面山村后岩洞,躲过一劫。

之后,陶银生了4个儿子,其子孙中有数十名考上秀才,家族从此枝繁叶茂。从陶银一根独苗开始,仅500多年时间,就发展至5000多人口,仅留居陶村的人口就有2700人。对陶瑄和儿媳李氏的事迹,光绪《平乐县志》在《乡贤》和《烈女》篇均有记载。

抗战期间,陶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用土枪土炮抗击日寇,为平乐县树起了“抗击日寇,保卫家园”榜样。

1944年11月的一天,日军约一个班,窜至陶村掳掠,并向守护在村口围墙内的民兵射击。80多名武装村民,在村小学校长、民兵队长陶树枝的率领下,立即进行还击。激战一个多小时,击毙日军1名,击伤2名,还缴获了一支日军三八式六五步枪。次日拂晓,日寇出动100多人包围陶村,并动用了迫击炮、轻重机枪,炮击、扫射村庄,双方进行了激战。由于寡不敌众,陶村群众突围撤至山后的荣家自然村。日寇追到荣家坳时,发现那里地形复杂,不敢冒进,便转回村里烧杀抢掠。当天,日寇共烧毁民房4间、小学教室7间。刺杀、烧死老弱病残的村民6人,掳走2人(后来1人趁乱逃回)。

然而,陶村人并没有被吓倒。不久,日军40多人进犯邻乡的张家镇上吕村,陶村、郡塘、山脚源屯等各村武装村民及时赶赴参战,与上吕村民一道击溃日军。此次战斗共毙伤日寇16人,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的斗志,在平乐县抗日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新闻推荐

平乐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送技术下乡

本报平乐讯(记者/巫美桥红通讯员/苏桂)“我种了2亩沃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学会了柑橘的抹芽放梢、剪枝、保花保果等技术,去...

平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