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平乐桂江船歌:原生态的民间音乐珍品

桂林晚报 2017-11-27 13:12 大字

?桂江船歌经历代船家口口相传

平乐是三江交汇之地,在这里诞生了桂江船歌。

■石丽梅文/摄

“哟嗬,哎咿呀呀耶,手抓黄竹,两腿垂下桥楼,一手拉龙船去,龙船进了口,头缆子低头,二缆子彻腰,三缆子跟着,四缆子催航,龙船虎虎去……”

这旷远激昂的歌曲叫《喊镝歌》,是平乐县桂江船民在撑船上滩或者拉纤时唱的歌谣,也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江船歌》中的一首。

桂江船歌的产生

平乐古称昭州,自古为州府之地。漓江、荔江、茶江三江在平乐县城处汇流成桂江。平乐水路发达,上至湖南,下至广东,是水上交通运输和捕鱼之佳处,自古就吸引了众多以打鱼、运输为业的船民来此定居生活。至20世纪80年代,平乐船民的人口已经达到十多万之众。

由于生产及生活风俗有别于陆地居民,平乐船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包括饮食、语言、婚嫁、歌谣等。尽管后来许多船上人家迁移到陆地居住,一些饮食习惯及婚姻渐渐与陆地人家融合,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语言及歌谣。

而桂江船歌就是平乐船民在生产生活、劳动、情感等方面创作的独特歌曲,伴随船民的生活习俗产生,使用桂江船家的自身语言,没有经过任何音乐修饰,也无任何曲谱记载,依靠船民一代一代口传下来。

由于桂江船歌用桂江船民特有的“船家话”来唱,非船民基本上都听不懂,所以,桂江船歌成为桂江船民的独有文化,显示了他们的生活情感及原始的美,是不可多得的桂江船家文化和民间音乐的艺术珍品。

桂江船歌的特点

桂江船歌有独特的唱腔分类,一般分为劳动、婚丧、柔情、幽默四类;表现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重唱、合唱、齐唱等。行腔固定、四二拍节奏,均为小调式音阶旋律,或低沉浑厚、或委婉缠绵、或欢快喜庆、或风趣活泼,有其独特的韵味。唱词句可长可短,除有一小部分唱腔有固定的唱词外,大部分唱词都是吟唱者即兴而作,以叙事为多。歌中的衬词多以“哎、呀、依、嘞、嗨、耶”为主。

作为可以唱又能吟的无音乐伴奏的原生态音乐,桂江船歌主要内容以船家的生产劳动歌、婚嫁歌、哭丧歌为主。如下面这首《姑娘妹》的婚嫁歌,是嫂子唱给出嫁前的小姑听的,体现了生活中的礼仪习惯。

姑娘妹,莫咿呀

天知地知谁不知我们姑嫂情义好

犹如淡水沙梨点鱼塘

金桔坠枝我不愿摘

你娘要摘做嫂的没有办法

难留你了你去嫁吧

你去到男家你要学礼

早朝夜晚叫请家婆

你去到人家你要学礼

一边烧水一边烧茶

青菜下锅你要问大嫂

沙瓶量米要问过家婆

两个大印在你手

两边父母你要待公平

桂江船歌的三重文化

广西民族大学老师石丽芳在《试论平乐船民歌谣的三重文化特征》中论证过平乐船民的来源,主体为“疍”;另一个来源是外来的客家人。由于民族成分复杂,注定平乐船民有着复杂而丰厚的文化内涵,故我们可从桂江船歌中探寻到三重主要的文化层次,分别为越文化、客家文化、疍文化。

一是越文化的体现。平乐处于古代越人所建方国“西瓯”境内,具有坚实的越文化根基,最明显的表现为稻作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平乐船民虽然不是农业民族,而以打鱼、运输为生,但由于疍民的主要来源是古代越族,且生活在越文化的大环境当中,本身保留有越文化的丰富遗迹。从桂江船歌《哭嫁歌》中的一段,就可以窥见越文化的深刻烙印:

舅爷呀!玉石板凳我坐下,外甥坐下领人情。

舅爷呀!头碗抽出棋子肉,葱花撒下古月味。

舅爷呀!二碗出笼芋头扣,葱花撒落麻油淋。

舅爷呀!三碗上台门虾肉,五香南乳加香油。

舅爷呀!四碗上台是红扣,葱花撒落放香油。

舅爷呀!五碗上台肘子肉,葱花盖面香味浓。

舅爷呀!六碗上台丸提扣,芝麻葱花齐撒落。

……

从这首歌谣看,显然作为越人后裔的疍家对此等历史风俗并未忘怀,反映到歌谣上面,体现了舅爷为大的地位。同时,歌谣中也反映了船民的饮食有明显的稻作文化的特征。浮家泛宅的船民由于劳动形式单一,劳动成果只有鱼虾之属,平时的生活用品有赖于岸上供给,故而生活习俗免不了受其影响。从这首《哭嫁歌》婚宴上的菜肴品种及制作可以看出,船民对稻作文化的认同。

此外,因船民浮家泛宅,漂泊不定,难以见到年貎相当的异性,因而每次相遇皆要抓住机会发展彼此的爱情。恋爱自由,以歌传情,船民的婚姻制度亦体现了越文化的深刻烙印。下面这首歌就是很好的印证。

鸡蛋哪有鸭蛋光,

阿哥哪有阿妹香,

正月初一吻一下,

三十晚上还留香。

二是客家文化的传承。除此外,平乐船歌还是客家文化的传承。客家文化源远流长,西迁至平乐的船民部分地继承了客家文化的传统,最显著的特征是“妈祖崇拜”。客家方言的使用也是平乐船民具备客家文化特征的重要标志。平乐船民旧时所操的“茅村话”,即闽南次方言之一种,源于福建省和平县。船民歌谣多有用客家方言演唱者。

如《桂江谣》之一段:

钩子放江中,

鱼网撒水里,

竹篓装大鱼。

雨水帮点烟,

歌仔唱起来。

饿了吃口竹筒饭,

不晴不收工。

岸上阿妹莫要喊,

越喊越心烦,

晚上回到家,

街上再找你———

这首歌讲的是在河里的船民遇见岸上的姑娘,二人隔着江河打招呼。船民青年表示此刻自己正忙,没有工夫,收工之后再去找情妹。

三是疍文化的坚守。疍民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类别,虽然前承袭于越人、后壮大于客家,但却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越人或客家人。所形成的文化必然与以稻作生产为主的陆地越族有所不同。桂江船民歌谣与其他山歌相比,也因此自成一派,别有根芽。从内容上看,主要记录描述了船民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带有明显的水上居民的特征。

如《打渔歌》,生动描绘了疍民打鱼的劳动场景,倾诉了他们的忧惧和艰辛,正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五根竹子扎成排,早晨撑去夜撑来,

排子上滩摇摇动,你想打鱼跟我来。

难了难,难了鲤鱼上高滩,

上滩又怕鸬鹚鸟,下滩又怕网来拦。

……

除《打渔歌》外,行船运输的歌谣也十分有特色,歌中描述了一路见闻,另有一种四海为家的豪阔心胸。如《行船歌》之一段:

黄龙上去到巴江,

大杰(结)对上大湾塘,

金鸡百鸟早飞过,

灯笼火把照平乐。

此外,疍人自称龙子,有龙图腾崇拜。龙的形象无处不在,已经深入疍民心中,如用龙来赞美新郎的婚船:

你家房屋好威风,

赛过龙王水晶宫。

八宝金砖铺满地,

八仙桌子摆当中。

“龙”的意象无处不在,既是自身的比喻,又是崇拜和向往的对象,这是一个水上民族的信仰和潜意识的行为。

桂江船歌的传承发扬

桂江船歌透露了平乐船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婚姻制度、信仰崇拜等方面的许多信息,可谓是一部研究平乐船民的百科全书。但近年来,随着船上人家到陆地定居,与陆地人家通过婚姻、生活等同化,会讲船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会唱船歌的年轻人也更少了。

为进一步发扬光大桂江船歌,平乐县加大了对桂江船歌的收集与整理,邀请桂江船歌传承人到文化馆进行指导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出一批桂江歌船的舞蹈搬上舞台表演。希望通过桂江船歌的传承与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桂江文化,并认识平乐,了解平乐,走进平乐,促进平乐旅游业的发展。

新闻推荐

一样的漓江 不一样的风光“万人游平乐”活动启动

本报讯(记者苏文娟)昨天上午,“一样的漓江不一样的风光”万人游平乐活动在平乐县正式启动。当天,首批参加活动的游客游览了平乐金字岭景区、漓江文化村、仙家温泉、榕津古镇等知名景点。据悉,活动启...

平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