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了营造文化氛围,发展特色旅游,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村民捐200件“古董”建起“农耕文化馆”

桂林日报 2017-11-15 13:16 大字

展馆经常吸引人来参观。

古色古香的农耕文化展区。

村民捐献给展馆展出的刻着英文的椅子。

村民捐献的茶壶。

犁耙、老嫁妆、老碗碟……为了提升乡村品位,给乡村旅游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增添新的活力与吸引力,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重视下,今年以来,平乐县阳安乡下登坡村的村民积极贡献出自家的房子、无偿捐献珍藏的200多件“古董”,齐心协力建起了包含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内容的乡村农耕文化馆,努力打造赏乡村美景、品当地民俗的乡村旅游品牌,带领村民奔小康。

□本报记者蒋伟华通讯员杨春凤文/摄

千年古村换新颜村民发展积极性高

下登坡村位于平乐县阳安乡阳安街末端,距乡政府驻地约2公里,有1000多村民。据史料记载,该村成村于战国时期,发展于唐朝末年,人称“螃蟹地”,意指人杰地灵,该村谱书及村民一直沿用“夏墩坡”的古村名。据村民介绍,李世民十三世孙李樑出征至古昭州(今平乐),其后裔李致卿家族隐居羊安寨(今阳安)鸦塘石门村,后迁居夏墩坡,该村村民全部为李姓。该村民俗文化氛围浓厚,村前有标志李姓的“陇西门第”门牌坊,田园风光观景台边有反映孔孟思想的“仁厚坊”,村里每年农历十月十八还有传统庙会,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

下登坡村村道边古榕交错成荫,村里有连片平坦的田园风景,被誉为“广西最美田园风光”,是广西民俗摄影基地和广西民俗摄影会员之家。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村里修好了水泥路、建好了篮球场和文化广场,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该村在2015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村,同时文化事业也发展迅速,不但有篮球队还有文娱舞蹈队。如今,村民们在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想着要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

村民捐“古董”建起“农耕文化馆”带动乡村旅游

阳安乡乡长秦涛告诉记者,下登坡村一直以来民风淳朴,村民团结,不管是修路架桥还是公益事业,村民们都愿意配合,甚至义务投入、挑灯夜战加班加点为村里做事。今年以来,当地党委、政府尝试在村里建一个农耕文化展馆,以凸显村里的文化氛围。开始他们只是觉得村子历史悠久,应该有些“古董”,但没想到会有那么多。经过动员,村民都表示愿意拿出家里的“古董”。村主任李荣来首先无偿提供自家保存良好的200多平方米的泥巴房作为展馆馆址。没多久,村民捐的东西就堆了起来,除了旧时的农耕工具如犁耙、纺织机、风谷机、石磨等,还有清末民国时期的椅子、古老的油灯、老人收藏的陪嫁品等,短时间内就积攒了200多件东西,甚至附近村子的村民受到感染也纷纷捐东西。

如今,走进农耕文化馆,农具展品在灯光的衬托下显得古色古香,让人联想到以前的田园生活;而图文并茂的红色文化展区,又让人想起革命先烈激情燃烧的岁月……

琳琅满目的“古董”,让记者有些眼花缭乱,想找个清单仔细研究一番,但负责管理的村民找了一会却拿出了一张烟盒纸,说“这就是清单”,烟盒纸上随意地记录着村民捐赠的东西,有些甚至用的是小名或绰号。

“这样记录,捐赠的村民没意见?!”记者有些惊讶。

“大家根本不需要任何回报。”介绍的村民笑着说,这些“古董”虽然都是村民较为珍惜的东西,但大家觉得放在家里和放在村里的展馆没什么区别,大家都明白建展馆对宣传村里有好处,所以根本不在乎如何记录更没人提报酬,现在村民们还在继续搜集各类“古董”呢。

这个展馆在命名时特意加了“同心”二字,以彰显村民的奉献精神及和当地党委政府齐心协力办好展馆的心意。该展馆建成后,成为平乐县首个乡村农耕文化展馆,开馆几个月以来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上千人次来参观学习。目前,当地政府正在积极筹划引导村民进一步将村里的“古董”分门别类再建馆;同时结合古村的风貌,打造赏美景、品民俗,感受乡村变化和传统农耕文化的乡村旅游品牌,助力村子脱贫攻坚,带领村民奔小康。

新闻推荐

平乐建成280个文明村屯

本报平乐讯近日,平乐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先后来到该县各乡镇为获得县级文明村的村屯进行授牌。近年来,平乐县通过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村屯等创建活动,农村群众文明意识、文明素质不断提...

平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