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舟之王”是如何打造的?
樟木村委、穿山村委的8个自然村村民与龙舟合影。
村民们在讨论龙舟的工艺。
“游龙”记忆深植脑海
58米长的龙舟算不算广西最长?
市龙舟协会的秘书长谭桂安很肯定地告诉记者,全区内还没有超过这个长度的龙舟,所以它称得上是“广西龙舟之王”。
莫家里村89岁的老村民吉安侦说,在他们这里龙舟也称“乌龙船”,它58米长、1.73米宽的规格是沿袭多年的传统规格,从清朝就一直流传下来了,虽然大家都不知道为何是这个长度,但每次集资造龙舟,长度都是尽可能还原传统。
东郊八村对传统的坚持并非毫无来由,据吉安侦回忆,八村村民几乎都是从清朝咸丰年间就开始划龙舟了。
时至今日,吉安侦仍能生动地讲出一个与龙舟有关的神话传说:几千年前的一个雨夜,一条长满黑色龙鳞的“乌龙”突然出现在九娘庙(位于漓江桥下游约一公里漓江东岸的九娘庙自然村旁,距离江边不足百米)附近的江边空地上。村民们赶到江边,发现“乌龙”身上有伤,为表敬意,老人们当晚在庙旁燃起大火并杀猪宰羊祭祀,不过第二天再来到江边,巨龙却不见身影,但当晚“乌龙”卧过的地方却瞬时开满鲜花……“老乌龙”由此得名。而九娘庙附近的八个村落也因为乌龙过境疗伤而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从清朝咸丰年间,附近八个村子的村民就会在庙内供奉“乌龙”(木质龙头造型),端午龙舟节来临时,“乌龙”会在隆重的仪式中被请出九娘祖庙,架在超长“乌龙”船上参加“游龙”活动。
“乌龙”传说当然子虚乌有,不过每逢端午“游龙”的习俗却从咸丰年间一直被东郊八村的村民继承了下来。
吉安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游龙”仪式发生在1948年,当时他只有20岁出头,村民们先是在农历大年三十把供奉在九娘庙的龙头抬出来清洗上色,并抬着龙头游村,经历过采青仪式后,压轴大戏划龙舟就在端午节上演了。
“喔吼,人山人海,漓江岸边到处都是人,在看我们划乌龙舟。”回忆起那次划龙舟活动,吉安侦非常激动,他说东郊八村的划龙舟传统是“五年一小划,十年一大划”,1948年正好是个大年,但过了那年后,这个传统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搁浅了。
关乎文化传承众人集资积极
1998年,村民们生活越来越富裕,就想着要把“游龙”的优良传统延续下来。于是,八个村村民商量了一下,一起集资了六七万元,做了一艘40多米长的龙舟。
邓增有说,龙舟是留存在东郊八村村民心中的传统记忆,这种记忆关乎民族文化和邻里亲情的传承,大家不愿意自己的子孙后代忘记龙舟和与之有关的浓浓乡情。所以做龙舟的事对于所有八村村民来说都是大事,从来都是一拍即合,很少遇到反对意见。
“按照传统,舟身应该长58米,有53个舱,但几十年前能造长舟的师傅已经去世了,造船厂也造不了那么长,只好做了一艘只有43个舱的龙船。”邓增有告诉记者,虽然舟身的长度和传统不一致,算是当时的一个遗憾,但“游龙”仪式还是在当年顺利举行了,传统总算得到了传承。
2008年,八村村民们了解到平乐县的黄十才师傅可以做出58米长龙舟,就找到他并集资十万元委托他完全按照传统,做出了符合要求的龙舟。当年的游龙仪式,也完全遵照传统,出神、巡龙、采青、划舟。村民们表示,整个“游龙”仪式程序复杂,需要村民们全部参加,而在热闹的仪式进行当中,大家走家穿巷,唱歌跳舞,不仅传承了龙舟文化,还强化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所以只有完全按照老的传统走完仪式,心里才会踏实。
2018年又逢划舟大年,因为之前的龙舟被大水冲走,八村村民提前准备,早在今年9月份就开始集资十七万和黄十才签了合同。直到两个月后,终于等到了主体完工。
“到了年底做好后,再装上龙头、挂满彩旗、放进鼓架,绝对惊艳!”对于龙舟的日后造型,八村村民胸有成竹。村民们表示,龙舟大概会在今年底从平乐经阳朔划回市内,参加明年的“游龙”系列活动,而压轴好戏肯定是在2018年的端午节。到时候,他们不但自己划,还会邀请周边各村的龙舟一起来划,欢迎所有市民到漓江边围观、喝彩。
记者高磊盈文/摄
新闻推荐
平乐县地税局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精神,积极开展“一帮一联”和“双认定”工作,为对口帮扶村的22户贫困户建档立卡,全面了解其家庭人口、生活来源、人均年收入...
平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