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态瑶乡受青睐 “地谷”成了香饽饽

广西日报 2015-06-12 18:35 大字

陶彩忠 黄丽红

6月2日,一场大雨过后,平乐县大发瑶族乡福瑶村平山自然村瑶民正在赶种“地谷”。因为要赶在农历芒种前种下去,平山村的冯春能叫上村里的两个帮工,一起帮他抢种3亩多“地谷”。

去年冬天,为了种植杉树苗,老冯把山坡上的杂树砍了,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而肥沃。开春时,不用翻地就可以种上杉树苗。由于杉树苗长势慢,老冯就在树苗间套种“地谷”。这种耕种方式沿袭了瑶山先辈千百年来的农耕传统。

“地谷”俗称山稻,属于完全依靠天然降水的旱地作物,一生无需水层,耐旱耐瘠性极强,其根系发达,须根入地最深可达1米。连根拔起的稻根,看上去就像一棵树苗的根,细长的根须抱泥成团,适宜种植在海拔300至800米的山坡上。

老冯说,种植“地谷”看似简单粗放,却很讲究时节。在杉树间套种“地谷”,时节掌握得好,相互利用得当,就会取得“树长谷丰”的效果。他说,瑶民先把“地谷”种子均匀地撒在山坡地上,然后用刮子把泥土盖在种子上,静待雨水滋润发芽,最快的四五天就能发芽,播种后不再施肥,中间只要除两次草。“地谷”生长周期长,要将近5个月时间才成熟,一年只种一茬,大概农历霜降10天之后收割。由于种植粗放,亩产只有75—150公斤,俗称“种一偏坡,收一箩箩”。尽管产量不高,但“地谷”每公斤售价可达16元左右,是杂交稻的好几倍。此外,又可以省去杉树苗除草的人工钱。这样算起来,这种方式套种“地谷”很实惠。

劳作间隙,老冯和我们谈起了当地瑶民种植“地谷”的故事。他说,过去由于无田无地,瑶民祖祖辈辈只能在别人没法管理的大山上,依靠“刀耕火种”种植一些“地谷”、玉米、红薯等旱地作物维持生活。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安置下,他们建好了新住房,连片开发种下柿子、板栗、八角和在水田种植杂交水稻等作物。至此,才结束长期游耕游居的漂泊生涯。如今,瑶民不仅解决了温饱,有的还过上了富裕生活。而过去一直赖以糊口的“地谷”,也渐渐被大家忘却了。

然而这两年,“地谷”种植又热了起来。老冯说,穿得漂漂亮亮的城里人进到大山来,“泡天然氧吧”、吃农家饭菜,红薯、芋头、野菜重新成了他们的桌上美食。特别是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地谷”,更成了城里人追捧的宝贝。于是,“地谷”价格也从前两年的两三元一公斤,卖到如今的十多元,市场仍供不应求。“地谷”种植也从前些年几乎绝迹,到现在全村种植了好几十亩。

老冯告诉我们,今年乡里搞“生态乡村”建设,村村寨寨绿化家园,硬化道路,邻村还搞起了生态旅游。一家“农家乐”老板放话:“地谷”有多少收多少,价格从种植开始就订好,秋收时,市场价高的按市场价,市场价低的按预订价。

“这么好的事,谁不想干!一年种几亩‘地谷\’,轻轻松松收入上万元。咱们瑶寨山地多,这是一条致富路啊!”老冯高兴地说。

新闻推荐

平乐表彰首届“身边好人”

本报平乐讯3月28日,在平乐县2016年宣传思想和创建工作会议上,10名来自全县各条战线的“身边好人”受到隆重表彰。由该县文明委组织开展的平乐县首届“身边好人”评选活动中,陶慧芬、邹声坤、翟品球...

平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