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变脸源头镇 新版“龙须沟”

广西日报 2014-06-18 17:41 大字

本报记者 杨子健 本报通讯员 陶彩忠

老舍先生的著名作品《龙须沟》,生动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从群众最迫切的难题出发,帮助群众治理臭水沟的故事。如今,在平乐县源头镇,一场现代版“龙须沟”的故事也在精彩上演。

1 源头镇里尴尬事

在平乐县源头镇,穿镇而过的主干道曾经是国道。国道改道后,城镇主干道年久失修。下雨天,雨水积聚成水塘。因没有排水沟,路两边住户的废水直接排到大街上,鼻不忍闻,目不忍睹。晴天,主干道又变成了“坑道”,害苦了过往的司机,更让当地的群众苦不堪言。

源头镇金华村村民李响枝更是尴尬:“以前邀请亲戚朋友来源头做客。他们一听就怕了,‘算了吧,你们那条路\’。我出去都不敢跟别人说自己是源头人。”

去年,源头镇党委政府开始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决心彻底整治这条困扰群众多年的烂路。本以为顺应民心的事,但没想到,当镇政府工作队满怀热情地进村入户宣传动员时,却被个别群众泼了冷水:“政府肯定来讹钱的!”

2  “源头”力量在群众

面对窘境,源头镇拿出了“法宝”——群众路线。镇干部发动群众民主推荐,在群众当中产生了一个68人组成的道路建设领导小组。小组下面设筹资组、项目协调组、资金管理组、质量监督组等几个分组。

“所有资金政府一分钱不管,全部由资金管理组民主管理,全程公开透明,确保了老百姓的每一分钱都用于道路建设。大的项目,68人小组开会表决。”源头镇党委书记陶捌旺笑着说,“这样老百姓心服口服,大家都把城镇化建设当成了自己的事。”

路口的广场用地不足,旁边的住户黄长忠二话不说,立马无偿让出两亩地。“为了地方建设,你出点力,我出点力,才能做得起来。”黄长忠憨厚地说。

镇上的商户谢丰兴临街有3个门面。没人动员,他主动拆迁。修路筹资,他二话不说,主动按每米400元的标准交钱。“现在陶书记他们带着大家一起干,大好事啊,不支持说不过去。”谢丰兴笑着说。

但也有因利益纠葛而想不通的。主干道扩建时,轮到住户黄某的门面拆迁。这时,在桂林工作的黄某姐姐打电话给镇城建站站长陈宇新:“在桂林最便宜的路段,每平方米补偿都要一到两万元,繁华地段要五六万元。没有这个价,谁也别想动我家的房子!”黄某还拿出摄像机,称“要举报”“要曝光”。

陈宇新等人不争不吵,只是耐心说:“都是建设自己的家园,对大家都好。而且又不是你一家拆。”陈宇新每天一早就到黄某家“上班”做工作。周围的街坊邻居也七嘴八舌地劝导。

10天以后,黄某终于松口了:“我先把这批肥料处理完,6月份就拆。”

还有一户开了个洗车场,也是表态不拆。陈宇新于是天天去洗车。别人给10元,他给15元。经不起陈宇新软磨硬泡,洗车场老板终于撑不住了:“陈站长,你别来洗车了,我明天就拆。”

拆除路边旧房后,源头镇城建站等部门积极帮住户办理各种报建手续,能免的费用统统免掉。街道两旁的新房很快拔地而起。

3 “源头”喜见活水来

人心齐,泰山移。源头镇城镇化建设以超常的速度进行。主干道原计划一年完工,结果提前半年完成。镇上300米长的源昭路,仅一周时间群众就集资24万元。车末路建设中,群众主动自筹资金近200万元,主动拆迁房屋96家,无偿提供6.5米宽的土地扩宽路面。长达16.5公里的车末路提前完工,惠及近3万人。源头镇朝阳村3个月拆完85座旧房,7个月时间村貌焕然一新……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源头镇主街道完工时,镇政府没有举行竣工仪式。结果,群众自发燃放鞭炮,敲锣打鼓、舞起龙狮到镇政府表达感激之情。这是源头镇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景象。

10多年来,班车和公交车都绕道不停的源头镇主街道,如今每天往来的班车和公交车达五六十辆之多。

源头喜见活水来。金华村村民李响枝出门在外,终于可以自豪地邀请朋友来做客了!

平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