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长滩:“小香港”的由来

广西日报 2014-04-09 11:48 大字

■史海钩沉

陶彩忠 李 芳

桂江,又称府江,上接漓水,下达梧州……始于平乐县城北端三江汇合处。漓江、荔江、茶江在此汇合后,南流约7公里,河湾上有桂江第一个古镇——长滩。

历史上,长滩古镇是古昭州(平乐)与梧州之间一个重要码头,一座商业繁华的港口小镇,自古有“小香港”美誉。

镇上商铺、民居依山而建,一条街道沿河穿越其中,长不足500米、宽不足3米,人口也不过数百人。然而,就这么一个小镇,当地人一谈起它,如数家珍。长滩的大米、长滩的油、长滩的食盐、长滩的缸子、长滩的杂什……

家住长滩街的八旬老人何广龙,说起长滩古镇滔滔不绝,声情并茂。他说,长滩是个因水而兴、依山而建的码头小圩镇。明万历十三年“两粤通衢”后,桂江成为桂北地区通往珠三角地区的“黄金水道”。明末以后,随着工商业在广州、香港等沿海地区兴盛,大量商货经广州、梧州、昭平、长滩至平乐,再到桂林。每天往来桂江途经长滩停泊的船不计其数,从江边一直排到江中。

长滩湾里商船出出进进,长滩街上人山人海,来自广东、湖南以及广西各地的商人、贩夫走卒、戏子、赌徒挤满街头巷尾。大米、苎麻、茶油、桐油、山粉(木薯粉)、柚子、柿子、板栗等大宗农副产品以及食盐、布匹,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到上世纪40年代中期,长滩圩商业达到鼎盛时期。

据当地老人回忆,当时,长滩街几乎天天是圩日。长滩街道家家都是店铺、旅店、饭馆和仓库。一个仅百十来户的小小圩镇,商业铺面达140多家。“街尾麻行米行,街中洋杂布行,街头肉行,中间还有‘万利行\’(即赌场)”。仅大米交易量就达200多石,每天猪肉销售达100多头猪。仅帮外地商客做饭的家庭就达20多户。

当时,长滩人有一个说法:“摆个‘篾圈\’在街上就能讨得到生活。”由于大量商品在长滩交易,小小的圩镇几乎是寸土寸金。当地人用一个竹篾圈给客商占一个交易位置,仅靠收取微少的摊租就够生活费了。以茶油交易为例,当地人给外地商客提供一个交易场所,以舀油时滴漏的油作为租金,一天下来滴漏的油就有好几斤,足见当时长滩商品交易是何等热闹与富庶。

商品交易的兴旺,带动了当地囤积行业的发展。许多有钱人到长滩建仓库囤积货物,伺机出售,赚取差价。当地人把这种“囤积居奇”的行当叫“囤等”。在当时,这种行当的铺面就达数十家。“和仓”“蔡万隆”“仁仓”“大兴”“万和祥”“夏五科”“黄金泰”“冯永顺”等等,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老商号。他们把零散的货物低价收购,等广东、梧州来的商船一到就高价抛售,赚取差价。大一些的商号一天交易货物可装载一两艘载重量达20吨的商船,生意做得异常红火。

商品交易也催生了当地的金融业和传统戏曲。高利贷银号、当铺应运而生。据介绍,当时的长滩街关帝庙、土地庙香客不断。关帝庙前的戏台天天唱戏,热闹非凡。据史料记载,粤剧名角“红线女”,桂剧名角蒋金凯、蒋金亮、庆英珠、龙民介、谢玉君、曾少轩等曾先后到长滩表演,长滩戏台一时名声大噪。

一个小小圩镇之所以如此兴旺发达,靠的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交通优势和古时赋税管理体制。长滩,位于平乐县城南约7公里处,湍急的桂江在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河湾,水流相对平缓,便于船只停泊。加上县城设有“官税”所,货物直达县城就得交“厘金”税。如果商家选择长滩进行商品抛售,就可以避税。

据当地老人介绍,在泊船的长滩大码头不远处设有一所征税机构。从广东、梧州上来的商贾带来大量的食盐和其他日用品,都选择在长滩湾抛售避税;之后,再从长滩大量购买当地农副产品返回。很多商人看中这块风水宝地,纷纷迁移并定居于此。于是,小小长滩繁华一时,远近闻名,被称为“小香港”。

新闻推荐

平乐石崖茶获地理标志登记

本报平乐12月4日电今日,平乐县收到由农业部颁发的平乐石崖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成为该县首个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登记的农产品。(陶彩忠全裕祥)...

平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