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疾苦 彰显大师风范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读后感
□ 郭线庐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正式建校,1946年7月31日停办,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学、研究不辍,保存了重要的学术资源,也培养了一大批未来的学术骨干。在这一过程中,郑天挺先生不但参与始终,更是自1940年起担任总务长,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其间始终坚持写日记。在日记中,他以一位历史学家的严谨细致,对那个时代的生活留下了十分详尽的记录,甚至定期记录鸡蛋的价格。无论是在长沙、桂林、蒙自、昆明还是大理,他每到一地都会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当时或许看似平常,但在今天看来却都是弥足珍贵的史料。
郑天挺先生在担任西南联合大学总务长、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副主任等职务期间,总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处理各种工作和人事,纷繁错杂。比如经费的申请与分配、宿舍的建设与管理、岗位的设置与变动、教工的安顿与调动、学生的招收与教育等事务,均要一一过问。而郑天挺先生在此时,也充分展现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无私热忱和超人才能,使得每件事都得到了妥善解决。西南联合大学的成绩彪炳史册,郑天挺先生功不可没。
从日记中我们还能看到,郑天挺先生朋友众多,并一直住在集体宿舍,且因为岗位特殊的缘故,接待、拜访几乎是每日的“必修课”。除了公务应酬之外,郑天挺先生的交际绝大多数属于学人交往,如与梅贻琦、蒋梦麟、陈寅恪、冯友兰、汤用彤、傅斯年、潘光旦、董作宾、钱穆、姚从吾、叶企孙、闻一多、林徽因、吴大猷、吴宓、朱自清等。特别是与北京教育界、文化界的交往,如余嘉锡、陈垣、沈兼士、俞平伯、启功、溥雪斋、周祖谟、黄公渚、黄君坦更为密切。所以,近代学术史、教育史、文化史的很多重要人物都可以从郑天挺先生日记中找到线索。
郑天挺先生关心民生疾苦,对当时社会有很深的观察,在日记中记载了许多体现当时生活的信息。关于物价、薪资、补贴等记载,变化情况,堪称经济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又如日机空袭,教授、学生“跑警报”等记载,更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珍贵素材。作为西南联合大学八年的生活记录,其中对当时学者的清贫与坚守,叙说至真,读之令人赞叹不已。
总之,《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跨度大、涉及广,记载周详、行文严谨,是研究西南联大校史、近代学术史、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集中体现了一代学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顽强治学的精神风貌,是我学习进步的榜样和动力所在。
新闻推荐
曾经电梯数量少且不能正常使用,如今有15台电梯为乘客服务;新增一座跨线天桥,减少乘客上下奔波劳累……历经20个月升级改造后...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