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到过甲山村的牛角岩

桂林晚报 2020-12-17 12:19 大字

地母庵

牛角岩

甲山村全景

■黄宝生文/摄

甲山,原名夹山,因夹在西山诸峰与飞凤山诸峰之间而得名。这两座相距不到1公里,东西绵延2公里的山峰,双屏矗立,怪石嶙峋,堪为西郊最美的山峰,谐音称为“甲山”实不为过。两山夹峙的西端,坐落着一个秀美的村庄,就叫“甲山村”。

甲山村,系秀峰区甲山街道甲山村委的自然村。村里主要分布有两大姓氏,一是秦姓,分为两支,一支来自江西,另一支来自山东;二是雍姓,祖籍河南。有常住人口153户603人。甲山村地处近郊,山高洞多,人文底蕴深厚。

徐霞客到过的牛角岩

两山夹峙的东端,有一座玲珑的小山,叫“牛角山”。山的北麓,有一个山洞,叫“牛角岩”。

1637年,徐霞客游桂林,计划按图索骥探访“清秀岩”,途中却与“牛角岩”不期而遇。这里的山峰,巉崖如削,岩洞众多。在山峡口(今甲山道口),徐霞客迷惑了,峡北有“黑洞”,峡南有隐山“老君洞”,峡东有“横洞”,峡西有“下庄洞”,峡中有“牛角洞”,不知哪里才是“清秀岩”。他兜兜转转了大半天,失望而去。

徐霞客折返途经“黑洞”,来到了“牛角岩”。他在《游记》中记载:“再过黑洞前,乃西趋屏立峡中山。一里,抵屏之东北,即有洞斜骞,门东北向,其内南下,渐入渐暗,盖与黑洞虽南北异向,高下异位,而湾环而入,无异轨焉。出洞,绕屏北而西,闻伐木声丁丁,知有樵不远,四望之,即在屏崖之半。问此洞名,亦云牛角。”徐霞客经过的地方,正是甲山村,多次与村民打招呼问路,与山上打柴的樵夫攀谈。清秀岩坐落于飞凤山的北麓,距宋代靖康元年(1126年)开发的全盛时期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村民未能讲清准确的位置。徐霞客去到了清塘附近,与清秀岩仅几百米之遥却失之交臂。

日前,笔者随副村长秦玉连前去探访“牛角岩”。进入“清秀庭院”小区,来到一房门样的洞口,是用砖石砌成的小门。洞内,果然弯环两条洞道,似牛角状,故名牛角岩。洞深不过50米,洞底处,有一汪清泉,清清澈澈,透底泛光,水下石砌台阶历历在目。秦副村长告诉我,这里就是旧时村民发豆芽的地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数百年来,甲山村人靠“牛角岩”发豆芽作为副业而繁衍生息。

洞里的水质清冽,富含矿物质,冬暖夏凉,对豆芽生长十分有利。村民各家各户都来洞里发豆芽,争抢地盘。为了兼顾大家利益,村里立下了村规民约,于民国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洞内崖壁刻上《碑记》,记载了那时十一户村民捐资白银五百五十两,用于修葺取水石阶、平整道路和晾放豆芽坪台的费用,划定位置并约定不得强占凌弱的处罚。

除了“牛角岩”,村四周还有“岩门前”“大岩”“小岩”等多处泉眼可发豆芽。甲山村出产的豆芽,由于水质好口感清爽,恒温脱壳均匀豆瓣品相好,一直以来成为桂林城餐桌的上品。故有“豆芽村”之誉。

抗战时期,牛角岩成为临时兵工厂。1939年,汉阳兵工厂从湖南迁来桂林,落户甲山。在牛角岩附近建起了铸造车间、装配车间,在洞内用做仓库存放手榴弹等成品。1944年,兵工厂撤往贵州。

光复后,村民又在牛角岩恢复豆芽生产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现用做酒窖。

萨空了曾被关押在地母庵

村南西山诸峰的癞子山下,有一个山洞,洞前建有一座“地母庵”。相传是村里一位雍姓女子出家化缘所建,已有100多年历史。

地母,俗称“后土娘娘”,是我国农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对土地的崇拜而所信仰的大地女神,是“万物之母,大地母亲”。地母庵供奉的是地藏菩萨。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菩萨。古有“天公地母”之说,甲山村民众在此建庙,意在祈愿地母降福消灾,保佑众生。

甲山村的“地母庵”,是一排红墙黛瓦建筑,坐南朝北,后有洞穴,前有清泉,开阔平台上立有一尊大香炉,四周林木蓊郁,环境清幽。

地母庵建于清朝末年,第一位住持叫还无先师邬姥雍周昌绿(1875~1915)。她年轻时曾与男方定婚,后因男方出去当兵未回,便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尼姑。第二位住持叫了凡还无先师熊明清(1896~1960)。

抗日战争爆发时,面对日寇残暴凌辱,民众生灵涂炭,时任住持熊明清在庵内吃清水斋饭70天,日日念经,祈祷民众坚忍克难共度时艰,感化了许多信众,庵内香火不断。

地母庵前庵后洞,地理位置隐蔽。随着战事深入,地母庵利于防空,被广西省政府征用,在这里存贮档案,驻守一支卫队。后来发现也方便关押,陆续收押政治嫌犯。

1943年5月17日,著名学者、报人和社会活动家萨空了被无辜投进庵内。岩洞里漆黑一片,萨空了与六名嫌犯一起被臭虫、跳蚤叮咬得彻夜难眠。在昏暗的100平米洞穴里,他凭借一个两寸高的鹰牌罐头做油壶,自抿灯芯成油灯,奋笔写作,写成了《科学的新闻学概论》等多部学术著作和中篇小说《懦夫》等文学作品。在地母庵关押一年时间,却成就了萨空了一生著述最丰时期。解放后,萨空了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对桂林地母庵苦难的牢狱生活挥之不去。

那时原本清静之地的地母庵,沦为桂林关押革命志士的“渣滓洞”。

桂林沦陷时,地母庵被焚坍塌。战后,尼姑熊明清在村里的乡亲和信众的帮助下,修复了庵堂。解放后,在党的宗教政策扶持下,地母庵的香火得以延续。熊明清去世后,跟随多年的尼姑熊群英继承衣钵,成为第三任住持。熊群英生性坚忍,乐善好施,平日里做做裁缝接济信众,初一十五专注庵事;忙时,委托村里几位“义子”打理,直到2005年其去世。后来,庵内没有住持,村民和信众自发捐款修缮庵堂,并对其进行日常管理。

2020年12月2日(农历十月十八),是地母圣诞日。一大早,在甲山村乡亲和信众一起张罗下,地母庵升起了炊烟。有的洗菜、有的搓面,有的煎炸烹炒,不一会就用各种魔芋和豆腐变换出“鸡鸭鱼肉”,素莲藕、素尾节、烩蘑菇、淮山块等素食斋饭陆续端上,摆成了十几桌“地母圣诞大餐”。信众鱼贯入场,烧香后落座围吃素食,热闹非凡。桂林市文保专家称,令公祠和娘庙较为常见,地母庵仅见一处。笔者面对一盘惟妙惟肖的素鱼,不忍下箸;而乡里乡亲的信众大快朵颐,沉浸在庆祝地母圣诞与战胜疫情后的喜悦中。

新闻推荐

“红地标”党校“长征主题”精品课展示交流活动开幕

本报讯(记者孙敏)12月15日,作为今年全市党校系统教学科研文体活动周的重要内容,“红地标”党校“长征主题”精品课展示交流活...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