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下小日子 邻里相亲大河坊
大河坊项目效果图
中国人居精神之一,是“一天一地一院子”。在庭院内、在树下的生活,是古往今来很多人的“理想生活”。在很多“老桂林”心中也有个情结,“小的时候,8分钱米粉,2分钱冰棒,白天院子里树下耍,晚上围坐树下摇摇扇子乘凉,这就是完美的一天。”
细细深究,院子之所以让世代中国人感念在怀,就在于它有着浓浓的文化味和人情味,恬静闲适,家常邻里,这里收藏的是中国人儒雅的风度,还有一个个家族兴旺传承的厚重历史。
我们中国人爱过中国式的生活。首先是建筑,中国人还是喜欢低矮建筑,没那么喜欢住高楼,比如传统的低矮建筑四合院、徽系民居、陕北窑洞、客家土楼等等,钢筋水泥高楼是现代建设范畴,属“舶来品”,相较于中国传统住宅和文化,有很多老一辈的人还是不习惯现代高楼层的住宅。
其次,是中国的大社区、大村庄以及宗族间的邻里相亲的文化。以前生活在一个村里都是熟人,是个熟人社会,昌明之时,互相信任,夜不闭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商品房也还没有兴盛,城市大量的住宅为单位福利分房,同一单位的职工生活在一个社区,人口流动性相对较低,彼此知根知底,邻里关系融洽,来往频繁。人们家家户户串串门,这家夹口菜,那家夹口肉,哪家的菜好吃,坐下来,搞两斤酒。
这种生活方式千百年传承下来,至今深入人心,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封闭的邻里关系,把以前的这种邻里相亲关系丢失了。住一栋的邻居,经常几年了都还互不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理多了,没了邻里相亲的感觉,不管住着多么豪华的房子,缺失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感情,生活起来总差些味道。
“我们为什么没拆掉老村,把老村保存下来,就是想把原住民留下来,与新引进老村生活的人们形成一个大村庄、大社区的概念。彼此之间,友好相爱,邻里相亲,有困难,大家迅速交融。以前的互帮互助,比如帮你割点禾,更多是解决生存,而现在更多是解决精神层面的需求。”大河坊相关负责人表示。
做文创,做工坊,老村的改造升级,会带着原住民把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满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和我们合作的专家、教授,来我们这做项目,租金少收点都可以,但有个条件,每年你要举办一些专场的沙龙授课,给我们大河坊的孩子,或者是有这种爱好的业主免费教育。以艺术、技艺,活化乡村。希望把人居友好的关系得到体现,给他们在精神文化上面得到帮助,帮他们的子孙变成更好的人。”
“其实人的生活,好与不好,并不在于你赚了多少钱,你住多好的房子,而是你能够在一个舒适的地方生活,自娱自得,过得开心,有事做,有人爱,有志趣相投的朋友,相伴平静度过。”
(陈延明图片由大河坊提供)
新闻推荐
看报纸开拓事业 借助报纸为残疾人发声 邱拥华《桂林晚报》改变了我的人生
邱拥华是《桂林晚报》的忠实读者和订户。记者苏文娟摄邱拥华是桂林自强职业培训学校的校长,也是《桂林日报》、《桂林晚...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