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榨村”的文化传承与大河坊的文创气质

桂林晚报 2020-10-16 09:37 大字

漓江·大河坊码头(效果图)

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一位叫友庄公的商人从江西吉安府卢陵县瓦窑村挑着油担一路卖油来到广西桂林城北今大河地界。他看到此地土质肥沃疏松,非常适合种植花生,而且这里依山傍水,又气候宜人,索性就在这定居下来。后来,江西的族人们也跟着他迁徙过来,他带着大家种花生、榨油,此地的榨油业日渐兴旺,远近闻名,“油榨村”的名字就传开了。

至清朝“康乾盛世”期间,油榨村发展迅速,花生、甘蔗种得更多,榨油、榨糖业甚是兴旺发达,村里出现了多家榨油、榨糖的专业作坊。油榨村周边的村子也空前发展,整个大河片区农产品丰盛,出现了商品经济萌芽景象。

为让各村的商品货物交换顺畅,当地的一些有识之士联合乡坤、富贾提议在油榨村建圩市,这一提议得到村民们支持。

油榨村作为圩市的条件是相当好的。它位于漓江河畔,漓江水道和湘桂走廊交汇处,北上可通灵川、兴安,达长江水系;南下沿江而下,可达大圩至阳朔,入珠江流域(西江流域)。村边河面宽阔,水势平缓,河床舒坦,河岸坡小,利于修建码头,船只往来,船舶聚集,极为方便。另一方面,油榨村跟漓江东岸周边村庄相距不远,陆路也方便。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圩亭、码头、村道建设完成;次年春,正式开业成圩,油榨村改名大河圩,圩期定在老历的每月逢一、四、七日。变身大河圩后,曾经的油榨村成为当时桂林重要的经济、文化集散地。后来在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期间,这个村子饱经战乱,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村子也重新建起来。1984年,村子更名为大河村。

时代变迁,社会经济发展,如今村里早已不榨油,但村子的榨油文化和发展史留传了下来。2020年,漓江·大河坊在原大河圩老村做项目改造,曾经的老村将打造成融入诸多非遗元素的文创度假村,村中将建多个带文化传承性质的主题博览馆、工坊。

“油榨文化是我们要传承的文化之一,文创老村中将会建一个‘榨榨体验工坊’,让人们亲手体验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古老手工榨油文化。除此外,陶艺、扎染、雕版印刷以及极具桂林特色的漓江石手绘、米粉制作等文化传承项目也将逐渐在文创老村中亮相。”漓江·大河坊负责人介绍。

依托漓江·大河坊项目的文创气质,大河坊旅游区首期旅游产品体系中将打造“研学大河坊”系列项目。“研学旅游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集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形式。目前我们这里是广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的一个研学基地,未来项目还会以‘大河公馆’为研学基地大本营,同时以整个旅游区申报挂牌‘桂林市研学示范基地’。我们希望来大河坊旅游的人们,不光只是观光旅游,而是在期间还能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增长阅历。”

(陈延明图片由漓江·大河坊提供)

新闻推荐

“舞甲天下·逍遥秀峰” 秀峰区第十一届国际街舞大赛将于10月17—18日举办

本报讯(记者刘倩通讯员刘赵城)10月15日,记者在“舞甲天下·逍遥秀峰”秀峰区第十一届国际街舞大赛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国际...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