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岩下的于家村

桂林晚报 2020-10-15 08:57 大字

云雾缭绕下的于家村王战飞摄

大岩前洞的钟乳石黄宝生摄

■黄宝生

于家村,系秀峰区甲山街道桥头村委的自然村。该村位于桂林市西北郊光明山东麓,依山傍水。东临桃花江,与桥头村隔江相望,南接庙门前村、鲁家村,北连荃塘村。于家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532人185户,耕地面积897亩。

该村主要有三大姓氏,于姓族人最多,故名。村民自称为于谦后裔,先祖从山东于家村迁来。现于姓家族,每家均持有雕版印刷的排辈字号。道光二年(1822年)族人重定的字号是“原订十字:进士明应成必定肇巨宗;新增十字:文章辉祖德道义启孙谋。”而村中的第二大姓为“梁”姓家族,从广东中山县迁来,始祖梁邦。梁姓家族排辈字号是“天尚日汝方振德永远锡忠成”。目前排到“锡”字辈,梁姓家族有30户。第三个大姓氏是“路”姓,笔者偶遇路姓族人路秋养,提供了路姓的族谱字号是:“臣启文枝希洪培庭德厚纯国思常。”

一块石碑见证了村落水系环境变迁

600年前的元朝,该村沿光明山东麓建村。一条清冽的山溪穿过光明山下的白兔洞,汩汩潺潺,冲积而成七个沙洲,村落形成“七星伴月”格局。

自古以来,溪水灌溉了数百亩良田,村民在溪边繁衍生息,以种植水稻和莲藕为主,自给自足,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流经村中的溪水日渐成为隐患,流水冲沙,淤积渐多,常年需要疏通。

清朝乾隆年间,村里出了一名将军,叫于马賨,时常带领村民疏浚,并将溪水引入村中,期望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然而,地形高低错落,淤积更甚,连年且挖且积,旋挖旋满,费力费劳,超过从前。乡亲们觉得这“穿心水”带来祸害,每遇上游洪水,散落“七星伴月”的村舍被“水漫金山”,渠岸崩塌,一片泽国;水边的农家,房基倾斜;赤足涉水,往来不便,失足落水时有发生;村庄仿佛“空中楼阁”,腹中悬空,危在旦夕。

村民将其视为村落凋敝、人丁不旺之根源。多次商议后,要求重新改道,但是工程浩大,难以成功。到了道光年间,年丰人和,村民生活改善,又将“改渠”复议,大家按照过去的做法,集全村之力,集腋成裘,挖渠改道,消除积弊。终于在清朝道光癸卯(1843)年仲冬动工,于次年甲辰春竣工,“穿心水”改成了“玉带水”,溪水绕村前而过,渠边种植各式嘉木,既庇荫又美化景观。从此,村民不再劳疏浚之苦,安居乐业,人丁兴旺,生活富足。

———这就是一块叫《修复玉带渠记》和石碑记载的内容。

2018年6月9日,笔者是在时年92岁的村中老人于德雄指引下,在村中找到了一块被遗弃在路基上的石碑。我们将其翻过来后,拂去泥土,用水擦拭,再抹上白滑石粉。碑上模糊的刻字便清晰起来,可认真研读。碑文中,还公示了村民先人各家各户捐资银两。这一块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春立的《修复玉带渠记》石碑,见证了于家庄水系“改渠”而让自然环境发生改变的历史。

芦笛岩是怎样被开发的

村民于德雄出生于1926年1月,是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行动虽迟缓但精神矍铄,脑筋清楚。他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担任农会干部、生产大队干部,阅历丰富,对村中历史如数家珍。

大约在1959年,市里有一次开了一个全市干部大会,组织参观七星公园。与会者对七星岩啧啧称奇。于德雄却不以为然,称我们村里有一个岩洞更漂亮。会后,市领导被他带去看洞。当时,山不叫“光明山”,而叫“大岩山”“岭脚山”“毛毛头山”;洞不叫“芦笛岩”,而叫“大岩”。他们举着火把进了大岩,洞口很小,里面却十分开阔。

大家被洞内众多奇幻钟乳石和千奇百怪的景致惊呆了!

后来,市领导开始组织有关部门对洞内进行地质勘探,并装灯修路,在洞外挖掘芳莲池。老人清楚地记得,当时市里组织全市机关、企业、部队、学校前来开展义务劳动。他作为生产大队长,率领周边村民参加挖土挑担。芳莲池原来只是一条小水沟,两边是稻田,挖出了一个38亩的堰坝湖。湖水从光明山后面的五仙坝引过来,不但在芦笛岩下形成一个观赏湖,还可以灌溉桥头村以及远至敦睦村等村庄的稻田达3000亩。经过两年建设,芦笛岩景区于1962年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其实,唐朝时洞内就有名僧题名,说明早就有人游览;明代时,靖江王府的采山队做过考察留下题记,只是没有得到官府的开发而已。在三年困难时期,桂林人勒紧裤腰带也把“芦笛岩”开发了。果然,一鸣惊人天下知!

“芦笛岩头枷锁破,桃花源内仙灵唱。”芦笛岩开放后,诗人郭沫若是最早参观的国家领导人之一。开放以来芦笛岩已接待过四千多万游客,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首脑及政要参观过芦笛岩,其中有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卡特、前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等180多位外国政要,无不为这人间奇景所倾倒。芦笛岩也被称为“国宾洞”。

于家村农民通过对芦笛岩参与开发,在景区售卖工艺品、租借民族服装、提供餐饮和出租车等旅游配套服务,逐步脱贫。于德雄从村干岗位离职后,在芳莲池干起划竹排游览的生意,也挣到了一桶金。

芦笛岩有个姊妹洞

距离芦笛岩不远,还有一个岩洞是芦笛岩的姊妹岩洞,这个洞,村民现在也称作“大岩”。

2018年3月20日,笔者在副村长于红涛引导下考察大岩。我们沿村后的石阶拾级而上,来到了光明山东麓的半山腰,在悬崖下挂满了藤蔓,隐约露出了一个房门样的洞口。这是用青石修葺的洞门。这些青石比较大块,相传为了躲避战乱而修,墙上写有“此洞有虎不许进”。石门后,装有铁枝角钢门,平时上了锁,我们开锁进入。

走下石阶,便豁然开朗,映入眼帘是一个锐角三角形洞穴。进入第一洞府。宽约50平方米的大厅,地面较平坦,洞顶倒垂奇异的钟乳石,里面有雾气涌出,宛若天府神宫。由于相机闪光指数受限,只能拍摄近景,笔者便沿着四周拍摄了一张张洞边奇景,果然不凡!一排倒挂钟乳石,宛如九龙戏珠;往前的岩石奇形怪状,形如农家屋檐的一串串玉米棒子,南瓜辣椒,一片丰收景象;有的大块壁石洁白如玉,如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白雪皑皑,层林尽染;有的石幔仿佛宫廷中的窗帘帷幔,褶皱天成,高贵典雅……令人不禁慨叹,原始的大岩洞内景色不输芦笛岩。

于红涛告诉我,大岩有三个洞府,全长有一公里深。由于没带照明设备,我们无法深入。据史料记载,岩内留存古代壁书93件,最早为宋元丰七年(1084年)题名,其他为明清时期的题记。待时机成熟,大岩开发一定会称羡四方游人!

新闻推荐

大圆盘社区:普及网络安全知识 防范电信诈骗

本报讯(记者莫俊通讯员刘琴)近日,大圆盘社区与桂林市城郊检察院共同开展了一次针对如何甄别、预防网络和手机诈骗的知识普...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