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唱晚,一个漓江边的心灵栖息地 象山区倾情打造龙船坪特色街区侧记

桂林日报 2020-09-30 08:14 大字

市委书记赵乐秦(前排右一)深入龙船坪特色街区项目现场调研指导工作。

建设中的龙船坪特色街区。(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象山区委宣传部提供)

南溪山下,美术馆前,龙船坪特色街区是独特文化资源。记者何平江摄

悠悠江水,涤尽历史风烟;百舸争流,逐起千层波浪。

毗邻南溪山,漓江与宁远河、南溪河在此交汇。作为漓江城市段水面最宽流域,昔日的龙船坪船只竞发,锣鼓喧天,船歌散落江中,山水间的清音一回荡就是数百年。

在老桂林人记忆中,龙船坪是凝聚着桂林船家文化历史的老街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不断推进,船只锐减,龙船坪逐渐成为码头的代名词,船家文化也逐渐沉寂。为了复兴这段记忆、挖掘船家文化,同时在漓江畔打造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象山区决定依托漓江、宁远河两岸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优势,结合龙船坪码头、美术馆及慢行步道建设,打造一个集绘画、书法、摄影、文创等艺术门类,融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

经过4年反复打磨,这块漓江边的“美玉”愈发光彩。以项目为杠杆,也撬动了南溪村周边景观环境、建筑风貌、交通组织的提升。今年国庆期间,特色街区将落成开放。届时,街区将与桂林美术馆、南溪山公园、龙船坪码头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象山区又拿出了一件城市力作,将市委、市政府“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战略精神落到了实处。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通讯员蒋文成

江边的慢日子和小时光

马头墙、小花窗,雕栏画柱红砖房。登楼可见漓江波光粼粼,赏南溪雨霁,公园、美术馆近在咫尺。过去的慢日子和小时光,在龙船坪都能被轻轻拾起。

根据地方志记载,昔日的龙船坪东临漓江,西至官道,南临南溪河,北至当时农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龙船坪曾有沙场、水泥制品厂,河边有渡口,对河是白果树村,河边世代居住着船上人家。

历史上,龙船坪与龙船有着不解之缘。1948年逢戌又值李宗仁当选副总统,桂林准备大扒龙船以示庆祝,四邻八乡踊跃报名参加。大扒龙船,从二月二龙抬头开始抬龙头游街,到九月九龙头归位,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龙头不能放在船头,靠漓江边的龙船都设祖庙存放龙头。当时西南和西面桃花江小河出来的龙船需找地方靠湾,龙头需要地方供着,于是政府出面协调龙船坪一带作为公地,那些不回去的龙船就近停靠江边,岸上给各龙船划分块地,用谷垫围出临时的空间给各龙船供奉龙头用。龙船坪的名称由此而来。

如果说桂林的山水是它的风景名片,那么船家文化必然是其民俗历史长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漫长的水路运输时代,漓江作为桂林最宽阔的水域,曾造就一个辉煌发达的航运时代。一代又一代的船家人以江为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上世纪60年代,桂林船家人曾经响应号召,登岸定居,成立了漓江公社。无奈一些居民因生活所困重返船上,继续过着逢河打鱼、逢水湾船的生活。为保护漓江生态环境,加强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桂林市从2016年开始开展了船民上岸安置工作,船家人陆续上岸。

当越来越多人不知道如何撑船、摇橹、下网,当船家婚礼、漓江船歌等船家文化淡出了人们的记忆,龙船坪也逐渐失去了名字的寓意。

船家文化不能就此被忘怀,坐拥黄金江岸线的龙船坪也亟需一个发展的契机。2016年11月,在精心调研、多方考证后,象山区龙船坪特色街区项目正式启动。

作为市领导跟踪服务推进的重中之重项目,龙船坪特色街区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为1栋龙船坪码头服务用房(游客集散中心)和4栋居民安置房,二期为8栋商业用房。建设范围北接龙船坪路,南至美术馆,规划用地面积49.4亩,总建设面积约45000平方米。龙船坪码头服务用房3572平方米,商业部分约17000平方米,总概算投资近4亿元。

项目完工后,江边的慢时光与小日子将随着街区的兴起,重现世人眼前。

4年“重塑”,老码头重现新风貌

近年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席卷全国,如何让老城区搭乘改造的东风,实现重生,成为了不少城市探索的课题。

记者了解到,在打造龙船坪特色街区过程中,各种难题层出不穷,但象山区委、区政府、项目指挥部拿出爬坡上坎、克难攻坚的精神,采取非常的办法,确保项目在2020年国庆期间落成开放。

龙船坪特色街区项目指挥部负责人经友新告诉记者,项目在推进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规划设计方案,从开始单做立面改造、风貌建设到整体建设,经历了边审批、边完善、边建设的过程,因种种限制而数易其稿。其次就是征拆工作困难重重。项目建设需要将原南溪村整村拆迁,涉及南溪山医院、南方电网桂林培训中心等7个单位和56栋居民房屋共计109户的征拆工作,拆迁总面积29136平方米,难度极大,过程艰难。

在市征收办的指导协助下,项目指挥部全体人员发挥“白加黑”“五加二”工作作风,分组跟踪被征收户,不厌其烦地讲解政策、商谈征收工作。其中有两个背后的小故事值得让更多人知道———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区政府二级调研员吕良军,几年来始终带头奋战在项目一线。在几年的建设过程中,指挥部的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而今年58岁的他,就像一颗钉子一样扎根在了指挥部。大家都说,吕副指挥长是“到了退二线的年纪,却始终奋战在一线”。另一名指挥部的成员张成出,因身体有恙,虽已从局长岗位退居二线,却将极大的热忱注入到了街区建设当中。一边治疗,一边抓进度,“磨破嘴皮子,跑破鞋底子”地去做征拆户的思想工作。连“钉子户”都被他感动了。正因有了吕良军、张成出这样的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善作善成,今年4月底,全部征拆工作宣告完成。

而让项目指挥部头痛的是,由于征拆成本高、建筑容积率低,项目造价难以自求平衡,净亏损比较大,加之征拆工作进展较慢,项目自2018年下半年起逐渐陷入停摆状态。

2019年4月,在象山区委、区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项目在短暂的停歇后,蓄势重启。由象山区区长经友新担任龙船坪特色街区改造提升项目指挥长。到任后,经友新立即深入调研,找准项目建设症结所在,及时优化调整了项目指挥部成员。同时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的支持,项目于2019年7月火热复工。

一砖一瓦,精雕细琢。如今的龙船坪片区,既有漓江优美的风貌,又有翰墨飘香之人文气息。一幢幢桂北风格的小楼依江而建,处处透露着“文艺范儿”。街区无处不在的龙船元素,将船家文化娓娓道来。历史与未来、现代与时尚,在这里得到了和谐交融。

“点线带面”,4个亿撬动城南热土

在漓江边投资4个亿,真金白银寻找文化的力量,其背后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打造一条特色商业步行街,或是一个特色文化街区。作为“城徽之地”,象山区近年来一直在“动与静”“旧与新”“传承与发展”中寻求契合点和突围处。龙船坪特色街区不仅仅是一个撬动三产的“点”,更起到了“连线成面”的作用。

按照设想,象山区将以龙船坪项目为基础,打造龙船坪特色街区,并进行升级,打造桂林国际艺术小镇(暂定名),区域北至南门桥,东至漓江(含安新南、北片区),南至桂海铁路,西至中山南路、凯风路,核心区域在龙船坪、瓦窑及环城南二路片区,既包括龙船坪特色街区项目,又包括瓦窑产业升级示范区。龙船坪街区项目侧重聚焦字画、书法、绘画产业,瓦窑产业升级示范区侧重聚焦根雕、奇石、旅游工艺品、文创产品、摄影等现有产业,做到产城融合、产业融合、产业升级。同时,通过路桥、沿江慢行步道及漓江水上巴士、滨江南路3条线,将沿途的景点景区、人文景观及产业区串联起来。

目前,象山区已正式签约引入中国交通投资150亿元打造“中交桂林漓西新区”。新区涵盖新城新业,通过“以点连线、以线成面”,书写好园区建设、老城更新两篇文章,舞起产业龙头,为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闻推荐

点亮生命之光 开启高质量健康之旅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健康旅游中心、健康管理(体检)中心开业 当天起,该院率先在广西推出健康积分惠民举措

9月27日,领导和嘉宾一同触摸启动球,正式宣布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健康旅游中心、健康管理(体检)中心开业。深度体检区服务...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