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将题名”看狄青

桂林晚报 2020-06-30 10:44 大字

位于龙隐洞口的《平蛮三将题名》石刻鲍刚摄

狄青像(故宫南薰殿《历代圣贤名人像册》)

鲍刚

在月牙山龙隐洞口,有一件形制巨大的摩崖石刻———《平蛮三将题名》,记载了宋将狄青、孙沔、余靖,在打败侬智高后,班师返回桂林,把参战的将官以上三十多人的姓名刻石树碑。碑高379厘米,宽230厘米,刻于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保存完好,笔画清晰,字口锋棱依旧,宛如近世之物。这件石刻虽然处在游人往来必经之地,大家往往惊叹于它的高大和“新”,却忽视了其中的事件和人物故事,而这些远比石刻本身要精彩得多。碑刻反映了侬智高反宋的历史事件,作者是北宋名将狄青,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传奇人物。

狄青(1008-1057),字汉臣,北宋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出身寒微,由普通士兵,累积军功升至枢密使(掌管全国军政),死后赠中书令、谥号“武襄”,后世称之“狄武襄”。狄青作战勇猛,爱护士兵,智勇双全,是北宋著名的将领。

英勇善战爱惜士卒

狄青军事生涯的重要阶段是在对西夏的战争,他善长骑射,作战勇敢。在一次战斗中,他身受重伤,但听说敌兵又至,于是强行爬起,冲向敌阵。受他的感染,宋军皆争先冲锋。据说狄青作战时喜欢披头散发,戴青铜面具,所向披靡。四年间。经历大小25战,8次中箭受伤,人们惊呼为“狄天使”,又有“敌万”即万人敌的称号。宋仁宗赞其为“关张”。凭借西北的军功,渐渐从底层士兵升至枢密副使。

或许是自己由普通军士成长起来的,狄青善待士卒,与他们同饥寒共劳苦,因而深受爱戴,每次打仗军士们都争先恐后。狄青不贪功,每有功劳,则让给其他将佐。

足智多谋军纪严明

狄青作战勇敢,但不是莽夫,他还擅于谋略。在征广西时,因为南方流行巫鬼,路过桂林一个庙宇,为鼓舞士气,狄青拿出一百枚铜钱出来占卜,说如果此次能取胜,那么这一百枚钱抛出去后全都正面朝上。其他人不明就里,怕影响士气,纷纷劝阻。狄青不为所动,将钱抛向空中,落地后,果然全部正面朝上,全军士气大振,认为有神灵相助。随后狄青命人用钉子将钱钉在地面,并用纱布罩住,对士兵说,等到胜利后,再取出这些钱感谢神明。大军果然取胜,等到取出铜钱的时候,才知道这些钱两面都一样。这个故事收入“三十六计”第27计“假痴不癫”按语中。

另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为“智取昆仑关”。据《东轩笔录》、《梦溪笔谈》等史料笔记记载,狄青自过桂林,每天早上起来,等先头部队出发后,才开始升帐,召见诸将,然后饮酒吃饭,最后才出发,丝毫没有作战的紧张感。大军行至昆仑关下,正值元宵佳节,狄青命张灯结彩,大宴诸将,半夜狄青托故离席,请孙沔代为主持宴会,第二天清早,其他人还没有退席,就有探马回报说狄青已经夺取了昆仑关。原来之前的一切都是为了迷惑对手,出其不意。

行军打仗最重军纪,每次出征,狄青都强调纪律,明确赏罚。《孙公谈圃》记载:一次,一个士兵买菜时多拿了,狄青知道后,将其当场斩首。在进军广西途中,因为宋军之前节节败退,狄青下令不许当地将领擅自出战,而陈曙等人或许因为贪功,不待命令而战,结果大败,还有人临阵脱逃,狄青到后,将脱逃者及陈曙等30余人斩首,军中震动(《宋史·狄青传》)。

谦虚谨慎知恩图报

升至高位后,狄青并没有志得意满,宋代基层士兵及罪犯身上都有刺字,宋仁宗在召见狄青时,让他用药水洗掉面颊上的刺字(《水浒传》中有宋江洗掉刺字的相关情节)。狄青则认为,自己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皇帝不问出身,才取得的结果,因此要留着刺青以激励下层士兵进取,因此不愿消除。曾经有人劝狄青攀附唐代名臣狄仁杰为先祖,以抬高身价,被狄青断然拒绝。

狄青在西北得到宋军统帅尹洙的赞赏,认为他是良将之材,尹洙将其推荐给韩琦、范仲淹,二人对狄青大加栽培,范仲淹还教授他《左氏春秋》。后来尹洙遭诬陷被贬,卒于外地,狄青悉心照顾其家人。

不容于制郁郁而终

宋朝鉴于唐中期以来武人为祸之弊,重文轻武,防范裁抑武将甚严,军人地位低下,为人所轻视。据说狄青任中级军官时,在一次宴会上,负责歌舞助兴的歌女居然趁酒兴呼其为“斑儿”,嘲讽他脸上的刺青。在枢密使任上,其僚属也往往拿刺青来戏谑。

皇祐五年(1053)狄青因广西之功升枢密使,遭到了大臣的激烈反对,仁宗坚持己见,任命通过,但反对之声一直都在。社会上也是谣言四起,传言狄青家的狗长出了角,狄青家有异光,那个灭亡唐朝的朱温家就有过。狄宅异光事件,稍晚时代的魏泰在《东轩笔录》中有详细记载,当时住宅区因防火需要,夜间要灭灯烛,如果谁家要做法事烧纸钱,则需报备。一天晚上,狄青家做法事,下人忘记报备,夜间瞭望所发现有火光,立马上报,最后报至开封府,等到救火者赶到时,法事完毕,火光消失。第二天京城盛传狄家有怪光,一些官员也认为是于国不详之兆。至和三年(1056),开封发大水,狄青家被淹,他暂住大相国寺,在大殿上指挥搬家,这一幕被人看到,于是又盛传狄青“黄袍加身”之事。一时间,人情汹汹,大臣们强烈要求罢免狄青,最具代表性的是欧阳修在这年六七月间连续地两次上奏,第一次专门谈罢免狄青的问题,第二次借水灾再次要求罢狄青枢密使之职。

欧阳修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狄青身为武将,官居枢密使之职,得到士兵拥护,难免会受到不逞之徒的蛊惑,酿成大乱;二,如今社会上流言四起,又有水灾,是上天在示警;第三,罢免狄青,既可以消除人们疑虑,还能保其平安。

如此,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狄青被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陈州(今河南周口),宋代官员以高级别出任低职务,称为判,第二年三月去世。这一过程,正史记载简略,相关野史资料就丰富和“精彩”多了,宋人王大成《野老纪闻》,狄青任枢密使,深得士卒之心,大臣们很担心,当时文彦博为宰相,建议授予狄青两镇节度使(宋代节度使无实权),调出京城。狄青不愿意,仁宗也觉得狄青有功,是忠臣,没答应。文彦博拿出了最具杀伤力的话来回怼:太祖当年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因为得军心,照样有陈桥兵变,仁宗无言以对。文彦博直接对狄青摊牌,说罢免原因就是朝廷不放心他。等到狄青在陈州,朝廷每月派两拨人前往“问候”,狄青惶惶不可终日,不久发疮而死。王大成认为这是文彦博的计谋。

现在网上有人将狄青之死归咎于欧阳修、文彦博二人,属于断章取义的不实之论。狄青悲剧的根源在于宋代对武将的提防,仁宗的宠信反而害了狄青。

宋神宗时期,国家对西夏积极用兵,皇帝渴望良将,于是派人到狄家取来狄青画像,亲自撰写祭文,并遣使祭祀于其家。可惜这些来得晚了些!

狄青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清代以后有相关章回体小说传世,后来出版社将三本书合编为《狄青五虎将全传》出版发行。

新闻推荐

桂林市将探索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医疗保障实惠和便利

本报讯(记者邱浩)桂林市下一步将稳步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方式改革,解决医保支付管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