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外走红后,桂林医疗健康产业何去何从?

桂林日报 2020-06-03 11:46 大字

桂林市一家企业的工人正在制作医用面罩。

紫竹乳胶的工人正在包装医用手套。

一家企业的工人正在对防疫产品进行出厂前检查。

恒保公司的乳胶手套生产线。

桂林市一家企业的技术人员正在检测电子额温枪。

新闻背景:近年来,桂林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涌现出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药企;在医疗器械产业方面,桂林紫竹乳胶制品有限公司、桂林恒保健康防护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产品也享誉全国。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国内很多行业遭遇沉重打击,但以医疗健康产业为代表的疫情强关联产业却“疫”外走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桂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更是大放光彩,各企业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提升技术水平,实现较快发展,并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桂林贡献。

由于此轮疫情波及范围极广,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运作模式。在疫情影响下,医疗大健康产业正进入“全民需求时代”,再叠加人口老龄化、“健康中国”战略背景,在后疫情时代,预计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呈量级增长的态势,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徐莹波文/摄

疫情期间,医疗器械产业实现爆发式发展

疫情持续期间,医疗防疫相关产品市场需求在短期内出现暴涨,受此影响,各方资本迅速涌入相关领域,桂林医疗器械产业实现爆发式发展。截至目前,桂林市已涌现出口罩、护目镜、医用手套、防护服、消杀用品、核酸试剂等各方面的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并填补了广西N95口罩、医用护目镜等防疫产品生产空白。

桂林紫竹乳胶制品有限公司是华润集团旗下一家乳胶制品企业,疫情爆发后,该公司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1月24日就向武汉发运医用手套33.2万副。从1月24日至6月1日,公司已分101批向武汉发运防疫手套10093件;向广西区内及其他地区发运医用手套3259.72万副、检查手套2851.80万只,为各地打赢疫情阻击战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疫情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是一个重大悲剧,我们向所有死难者致以沉痛哀悼。但疫情在客观上促进我公司产品销售增长,各地方政府加大防疫物资储备,各地医院加强备货,公司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帮助各地打赢疫情阻击战,今年以来,虽然面临着防疫、物流、人工等成本均上涨的市场形势,但我们的医用手套、检查手套两种产品出厂价没有涨一分钱,这也彰显了央企的责任担当。”日前,桂林紫竹乳胶制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陶然接受采访时说,1至4月,公司累计生产医用手套3232.28万副、检查手套3028万只;前4月实现工业总产值达8172万元。公司还积极助力其他国家抗疫,如4月向俄罗斯出口医用手套50万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国防疫物资紧缺的局面。

陶然告诉记者,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医用手套、检查手套等产品的需求现已趋于稳定,但来自国外企业的询价较多,有的企业甚至要一次性订购1000万副医用手套。面对巨额订单,公司现有产能还跟不上。为解决产能不足的问题,公司正在改造两条医用手套生产线,预计10月底可以竣工,届时医用手套年产能可新增2000万副。

桂林恒保健康防护有限公司也是乳胶用品生产企业,公司总经理胡智强介绍,在疫情期间,由于医用手套一直供不应求,该公司临时停掉了避孕套生产线,员工分三班24小时轮流作业,所有机器开足马力全天候生产,医用手套产量提升到20万副/天。1至4月,公司实现产值超过5000万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欧洲疫情爆发后,恒保公司迅速把销售重点转向国际市场。“我公司是中国首个向意大利和法国发送医用手套的企业,为欧洲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国力量。”胡智强说,目前,公司的医用手套已销售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公司还开通医用口罩生产线,在桂林最缺口罩的时期,向桂林经开区、七星区卫生防疫站等部门捐赠大量口罩。同时,为了帮助各学校复课,该公司还推出了抗病菌儿童医用口罩。

除了医用手套外,疫情期间,桂林市加快完善防疫物资产业布局,积极鼓励引导企业新上口罩、护目镜、电子测温枪等产业项目。针对部分企业遇到的生产技术困难,市工信局还专门组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和广陆数测公司等组成专家组,帮助企业修复改造生产线,保障物资生产不中断。

据市工信局数据显示,截至5月8日,全市累计生产医用手套5060.84万副,84消毒液、乙醇消毒液等2038.4吨,防护服19514套,轻型隔离衣6204套,护目镜325.87万副,口罩4854.8万只。目前,桂林市医疗防疫物资保障充足,各医疗机构KN95口罩等物资存量至少可保障12日以上需求。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防疫物资,有力保障了桂林市的防疫需要,并为全国及全球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

疫情之后,口罩机或从“印钞机”变为“碎钞机”

前段时间,在市场需求刺激下,国内各地都加强防疫物资生产,许多企业开通相关产品生产线。与此同时,欧美发达国家也在呼吁制造业回流,加强其国内的防疫物资生产。全球疫情结束后,会不会出现相关产业产能大幅过剩,导致桂林市企业投资受损呢?

陶然认为,对于紫竹乳胶来说,不会出现投资受损。他分析原因有三:首先,疫情爆发之前,公司医用手套销量处于逐年增长的态势,但受厂区控规影响,一直存在产能不足的情况。疫情期间,政府有关部门为防疫物资生产开设绿色通道,受益于此,公司对两条生产线进行改扩建,但新增产能只是补齐过去的部分产能不足。其次,疫情期间,该公司停掉部分避孕套生产线,全力保证医用手套和检查手套的生产,随着两种手套市场需求恢复正常,公司可以适当减少产量,并把避孕套产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第三,乳胶手套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欧美发达国家所谓的制造业回流,主要针对的是高科技产业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不可能回流的。

疫情期间,口罩成为群众刚需,国内不少企业纷纷加码口罩生产,一些口罩及口罩机生产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口罩机甚至被称为印钞机。然而,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绩,群众现在可以方便地购买到口罩,价格也较疫情期间有所回落。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口罩最大产能约2000万只/天,已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今年以来,我国口罩产量已突破1亿只/天。这就意味着,2021年可能会面临产能严重过剩问题,或出现较大的行业调整,产量会大幅压缩。针对市场供应格局的改变,有业内人士称,下半年口罩市场或出现严重过剩现象,后进入市场的口罩生产企业或面临投资不保的局面。

“不用到疫情完全结束,现在桂林市企业的口罩产能实际上已经出现过剩的情况了。”市工信局轻工医药科科长连永超认为,“目前,已出现口罩产能过剩而需求增速放缓、上游价格上涨的问题。口罩会逐渐变成日常消费品,需求会较之前增加,但与产能增加的幅度相比,还是属于产能过剩。有的企业想挣快钱,尽快走出去,但由于缺乏相关认证,并不具备出口美国、欧盟的资质。”

据了解,2月28日,在桂林市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桂林市德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顺利获得广西首个“医用防护口罩”医疗器械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实现医用防护口罩“广西产”。此后,桂林三金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桂林恒保有限公司、桂林清研皓隆新材料有限公司3家企业也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可生产医用口罩。据不完全统计,桂林目前累计有30家以上企业生产各类口罩,有的可生产高端的KN95口罩,有的则只能生产普通的一次性平面口罩。

胡智强认为,全球疫情迟早得到控制,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防控物资产能过剩的问题,如何转产和拓展新市场是公司重点考虑的课题。在口罩生产方面,该公司已进入国家商务部重点白名单,在加快布局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另外,公司新推出的自动口罩机正在布局机场等场所,让消费者扫码就可以轻松购买到高端医用口罩。此外,该公司还积极进入高附加值市场,如新生产的抗病毒医用口罩和抗病毒医用外科手套正在接受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测试,一旦测试成功,将成为可以抗击新冠病毒的医用口罩和医用手套。这将是中国防疫产品生产的重大突破,也为人类抗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三金集团旗下的桂林三金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也新引进口罩生产线,生产的医用口罩已正式上市。“为避免产能过剩,目前我们只上了一条口罩生产线,产量一部分可以满足三金集团旗下各个企业员工的需要,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则可通过三金大药房面向市民销售。”该公司总经理黄龙介绍,公司生产口罩不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是长线布局市场,之后会开发不同功能的口罩满足市场需求,并以此为契机开发或引进其他医疗器械类产品促进企业发展。

有的单纯生产口罩的企业则婉拒了记者采访,表示对产能是否过剩的问题不便回复。

“医用手套、防护服、核酸试剂等防疫物资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有较高要求,总体来看,并未出现大面积产能过剩的情况。但口罩的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门槛低,也就成为资本涌入的主要市场。”连永超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目前,工信部门也在引导口罩生产企业合理生产,提前做好市场评估,避免继续盲目扩产,并鼓励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加快拓展国外市场,在实现利润增长的同时,为全球抗疫作出更大贡献。同时,还将引导这些企业逐步调整生产结构,适应疫情之后的市场新形势。

避免同质竞争,加快培育有区域特色的医疗大健康产业

当前,公众的健康意识上升到一个新高点。在疫情影响下,大健康产业进入“全民需求时代”,全民抗疫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健康观念的普及过程,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将成为更多人长期的健康意识,也推动消费需求的巨大升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预计将实现超14万亿元的产值。而这一数据下的产业前景,预计还会出现更大的蓝海市场。

“疫情后修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医疗健康领域将是重要方向。”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修志接受采访时说,此次疫情对整个社会是一次重大考验,即使疫情结束了,人们也将更加关注健康。对于大健康产业来说,如何从过去的分散、粗放转变为有序、均衡,注重质量以及效率与效益的持续性提升,将是大健康产业在后疫情时代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王修志认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需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会自动调节。疫情爆发初期,口罩紧缺导致价格飞涨,逐利的资本迅速涌入这一市场,先进场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后进场的企业由于判断失误,自然应该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疫情结束后,部分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的企业肯定会被市场淘汰。那些抢得先机的企业则可以抓住机会,实现转型升级。

王修志的观点与一些企业家不谋而合。陶然认为,近期公司利润实现增长,公司储备了更充足的现金流,在后疫情时代,公司将进一步延伸医疗器械产品的产业链,并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水平,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邹洵表示,在治疗新冠肺炎的作用上,中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三金药业作为中药领域的老字号企业,有很多疗效好的中药产品,如旗下子公司湖南三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玉叶解毒颗粒入选《广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广西中医药管理局对新冠肺炎“医学观察期,临床表现乏力伴发热”、“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轻型或普通型湿热蕴肺证”患者,均推荐使用玉叶解毒颗粒进行治疗。因此,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发货计划,加大对玉叶解毒颗粒等抗病毒药品生产,推动所有在售药品的市场供应,尽可能消化疫情对企业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一季度公司累计实现产值3.4亿元。

邹洵说,疫情对传统的营销模式造成巨大冲击,目前公司正在加快转型发展,在内部管理方面,通过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和创新亮点工程,推动提质、降本、增效工作;在营销方面,将根据后疫情时期市场新变化,继续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强化企业品牌竞争能力,加大产品在终端的推广力度,培育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经过多年发展,桂林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有一定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在后疫情时代,桂林应该加快推进医疗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帮助相关企业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医疗大健康产业与特色农业、旅游康养产业的融合。”王修志表示。当前,桂林市正在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升级版,加快振兴工业和发展“健康旅游+养生养老”产业;桂林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优势,这都为医疗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契机。另外,桂林在发展医疗大健康产业时,要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加大引导和帮扶企业力度,努力形成区域特色,避免同质竞争。

新闻推荐

进退两难的事业“困局”

一所大学内准备考研的学生。为找到一份好工作,“80后”“90后”曾经历最火爆的考研时代。(资料图片)“80后”奋斗青年的青葱...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