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小伙在山水间畅“弹”古琴人生

桂林日报 2019-05-06 11:48 大字

詹永恒在弹奏他钟爱的《流水》。

□本报见习记者胡晓诗文/摄

日前,以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命名的第三届“平湖杯”古琴艺术展演颁奖典礼在北京钧天坊古琴基地举行。两位来自桂林的年轻人詹永恒和江文敏经过近4个月的网络海选,从259名网络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经过为期3天的现场决选,最终斩获职业组“铜奖”和“优秀演奏奖”。据主办方统计,此次展演有近400万人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同时收看了现场直播,回播量超过1000万次,规模空前。在此之前,还没有广西人在这项有全国影响力的赛事中获得职业组奖项。两位琴人的获奖,也向全国展现了桂林古琴人的风采。

阴差阳错,“80后”小伙从“小白”变身职业琴人

在位于漓江畔的琴院内,记者见到了詹永恒。这位踩着80年代尾巴出生的年轻人,扎着小辫,身着中式服饰,有着不同于同龄人的气质。谈到学习古琴的缘由,詹永恒说“也是阴差阳错学的古琴”。2011年,学习声乐的詹永恒即将大学毕业,面临着找工作的烦恼。恰巧桂林古琴协会会长萧漫宇先生的琴馆在招人,可以免费学习古琴。抱着多学一种技能的想法,詹永恒开启了从古琴“小白”到古琴职业人的转型之路。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詹永恒回忆,在他学琴之初,这块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广西鲜有人知,会弹奏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以前很多人会把古琴和古筝混为一谈,看到古琴时会问为什么这个古筝只有七根弦。现在有了网络的传播推广,很多人开始了解古琴这一传统乐器,就不会出现误把古琴当古筝的事情了。”如今,越来越多的桂林人喜欢上了这一中国的古老乐器,“光是我教过的学生,就有二三百人,算上其他老师教过的人数,上千人是肯定有的。”詹永恒说。

除了早几年启蒙老师在学琴方面的指导,詹永恒主要还是靠自己花时间练琴、看书、听不同派别的乐曲。近两年他开始跟随香港的唐健垣博士学习,“从这位传承了古人之风的学者身上,可以学到老一辈古琴人对琴曲的理解,对体会曲子的情感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钟情《流水》,古琴给他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詹永恒坦言,学习古琴让他收获了很多东西,“一些学生看我这么年轻,心里会质疑教学的资历不够,其实我在古琴当中可以认识不同的人。现在学古琴的大都是成年人,特别是一些四五十岁的成功人士,他们的阅历可以让我们年轻人吸取很多经验,对琴曲的理解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此外,学古琴也给他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跟以前相比,整个人没有那么浮躁,人变得更加平和了。”而身边的同学朋友见到他时,都会惊呼“改变好大,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流水》是詹永恒最钟情的古琴曲,这是他此次参赛曲目中的一首,他还曾凭借此曲拿下了2017年在上海举办的“弘琴杯”金奖。“听起来很舒服,和自己有一种共鸣。”詹永恒说,“因为桂林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弹琴的人置身于这样的大自然中,对于弹琴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渐渐有外地的琴家来到桂林这边玩。”随后,詹永恒为记者演奏了《流水》。面对着不远处的漓江与穿山,如流水的曼妙之音从他的指尖流淌开来,更让人理解了他对《流水》的青睐。

今年3月,詹永恒所在的琴院在芦笛岩举办了一场古琴名家演奏会,在没有对外宣传的情况下,吸引了一百多位听众到场欣赏。为何桂林人如此偏爱古琴,詹永恒解释道:“桂林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底蕴在广西来说是很深厚的,因此桂林人喜好读书,外加桂林的慢生活与古琴的慢节奏对应,人们很喜欢听这种声音。”

詹永恒说,古琴相较其他中国传统乐器容易入门,不需要“童子功”。不同于其他乐器以技巧为主,古琴是以慢为美的,弹奏者需具备一定文化内涵,弹琴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不可能和老师弹得一模一样,因为他不可能知道老师的所思所想。比如说我刚刚弹的《流水》,现在再弹一遍,可能都会不一样,它会随着你的情绪变化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古琴最好玩的地方。”

詹永恒和琴院的同事们平时在组织古琴活动时,会做一些多元化的尝试,如琴箫合奏,弦歌弹唱等。“单纯的独奏听多了会有乏味感,我们会把活动时间控制在一到一个半小时之内。我们做这些,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古琴、学习古琴。”詹永恒说。

新闻推荐

“校园开放日”迎来“大客流” 不少家长将师资力量列为首位考虑因素

在校学生“现身说法”,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学习和生活情况。本报讯(记者邱浩文/摄)昨天上午,蒙蒙细雨没能阻挡“小升初”孩子...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