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祝仁:“三月三”与清明节

桂林日报 2019-04-04 14:31 大字

□本报记者张弘

4月1日下午,桂林著名文化学者、历史文化和旅游研究专家邓祝仁在桂林旅游学院雁山校区图书馆,给大家谈“三月三”与清明节。

邓祝仁说,“三月三”可追寻到怀念伏羲氏,认祖归宗,尊重生命的遥远岁月。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描写了当年庙会之盛况:“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夏历三月三,还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生于上古轩辕之世,传说他是盘古的儿子,玉帝退位后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为中华之祖龙。荡魔驱邪,何其神圣,这是“三月三”之又一种寓意。

后来,上巳节庆形式慢慢在汉民族中退化,而保留在相对原始一些的少数民族中,取而代之的是清明节。最终清明节成了海内外全体汉文化民族最为隆重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它融合了古代上巳节和寒食节的内容,节日主题基本固定为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了。

《诗经·郑风·溱洧》这首诗,记载了中国古人欢度“三月三”节日的盛大而生动的生活场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所谓“上巳”,即夏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也就是三月初三。到汉代已经将它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洁。”(《后汉书·礼仪志上》)后来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了三月三上巳日一帮文人雅士从事祓禊,除邪祈福,玩乐“流觞曲水”游戏的故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到了唐代,著名田园诗人王维留下了好几首吟诵三月三的诗歌。至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则是诗人杜甫记载的唐人欢度三月三的千古名句了。

题名记事,为桂林石刻的主要内容。独秀峰、雉山、龙隐洞、象鼻山、伏波山、中隐山等名胜,都有唐宋诗人“三月三”登山踏青的记载。

可见,三月三原非少数民族专利,而实在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生活习俗。

清明最早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先于清明节祭祀扫墓之俗。在汉历中,一年有24个节气,清明位于二十四节气之五,春分后15日,一般在公历4月5日,闰年则是4日。《历书》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据《竹书纪年》记载,中国汉族的祭祀活动,远寒食节确立之前,约肇始于轩辕黄帝逝世以后。华夏民族对他的祭奠,迄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而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从司马迁《史记》可知:“汉武帝刘彻亲率十八万大军征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修祈仙台,遗挂甲柏。”这段文字距今也有2100多年了。自西汉以后,桥山就逐渐成为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而成为国家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曾规定,黄帝祭文必须由皇帝亲自撰写并刻石立碑(见《册府元龟》)。

即使进入20世纪,这种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祭奠也十分隆重。1937年清明节,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共祭祖先,共御外敌,一致抗日。毛泽东亲笔起草《祭黄帝陵文》。

新闻推荐

油茶飘香邻里和睦

为迎接“三月三”,4月2日,象山区南门街道办尚智社区举行“油茶飘香把歌唱民族团结建和谐”邻里一家亲活动。社区党员、志愿...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