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土为安天人合一 生态安葬深入人心

桂林晚报 2019-04-02 11:30 大字

②天赐园的草坪墓

①天赐园节约土地石材、环保节能的花坛葬

③天赐园的草坪墓

④天赐园节约土地石材、环保节能的花坛葬

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清明节将至,这是祭祀祖先、缅怀先辈的时节,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近年来,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观念,为先人选择环保低碳的生态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每年清明节,在尧帝园、天赐园等墓园,都有数十位逝者以生态安葬的方式入土为安。在尧帝园山顶的草坪墓区已建有十多年,如今远望过去,花木葳蕤,平卧的墓碑隐藏在鲜花树丛中,庄重中透着生机。近几年来,桂林市公墓管理所一直大力倡导生态环保的安葬方式,除了花坛葬之外,还有树葬、草坪葬等多种形式,市民也由原来的不了解,到如今认识到生态殡葬是现代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既能够保护生态、节约用地,又能够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入土为安、天人合一的理念。

逝者通过花坛葬回归自然

“选择花坛葬,我们做子女的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老人回归自然、伴花长眠。”清明节前夕,来到尧帝园的一位家属这样表示。对于这种厚养薄葬的理念,很多市民都非常赞同。

另一位市民说:“生前,我们陪着他照顾他,现在他拥抱着鲜花长眠,这里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是他。”在这两位市民为先者选择的花坛葬礼上,没有出现传统的鞭炮纸钱,家属们每人手执一朵鲜花,轻轻放在陶土坛上。一位父亲告诉儿子说:“爷爷就葬在这里,以后跟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孩子点点头,献上一枝鲜花。

据了解,花坛葬是不保留骨灰的生态安葬方式之一,近年来被我国民政部门大力倡导。亲属将逝者骨灰放置于特制的可降解环保骨灰坛中,深埋于花坛之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自行降解,与泥土、鲜花融为一体,让逝者归于自然。从2012年起,尧帝园开始试点这种殡葬方式,并连续几年在清明节前后开展花坛葬活动,市民的观念在不断改变,对生态葬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花坛葬节地、生态、环保,体现了绿色殡葬的新风尚,是殡葬改革的方向。花坛葬简约自然,体现了人生的本意———人生于自然,必将归于自然。崇尚自然,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不保留骨灰的花坛葬,既符合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殡葬观念,也符合“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发展规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环保意识完美结合、“厚养薄葬”新风尚的具体表现。

此外,花坛葬以花坛代替墓穴,将逝者骨灰放入可降解的骨灰坛中,埋入花坛之下,覆上泥土,坛上种植花草,三个月后骨灰坛自行降解的一种安葬方式,能达到不保留骨灰,不设坟头,减少占地面积的效果,仅在纪念碑或安葬证书上镌刻逝者姓名留念。最终骨灰与大地融为一体,回归自然,逝者与鲜花长眠。这是一种健康、环保、绿色的殡葬方式,土地可以无限循环使用,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环境。

对于花坛葬,桂林市公墓管理部门一直在努力推广,扩大生态葬的知晓度,同时努力完善墓园的生态安葬设施,墓园服务管理也日趋规范。花坛葬这一绿色殡葬形式成为了引领桂林市殡葬事业改革的亮点工程。

生态安葬促进人与环境和谐

桂林市公墓管理所所长贺东平告诉笔者,近年来大力倡导生态环保的安葬方式,除了花坛葬之外,还有树葬、草坪葬等多种形式,经过大力推广,市民也从不了解到逐渐接受欢迎。

历年来,在桂林市公墓管理所管辖的尧帝园、天赐园等墓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科学指引,以节约资源生态环保为价值导向,顺应民众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骨灰寄存及安葬业务,葬式从单一的传统墓葬逐步向葬式多样化发展,从传统的墓葬增加到绿色生态的树葬、草坪葬和花坛葬。

树葬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不留坟头,占地很少,还能绿化山林。草坪葬源于西方,把骨灰放入草坪下的洞穴,上面盖一块小小的碑,占地面积小。

与树葬类似,草坪葬也不同于传统安葬,逝者骨灰被装在骨灰袋中掩埋,经过时间推移,骨灰将和土壤融为一体,回归大地。

贺东平介绍,桂林市民政部门大力推广这些生态安葬方式,也是因为其在节约土地方面最为突出。以尧帝园的树葬为例,笔者看到,一棵树下,一块石碑刻有逝者姓名,石碑只有巴掌大小,占地1个平方米左右。园区内其它墓型占地面积从2.1平方米到5.52平方米不等。而树葬其实还不是最节省土地的方式,花坛葬因为可以循环,其实“没有上限”。据介绍,花坛葬的骨灰以及陶土坛均可以降解,“土地轮流使用,可以安葬的数量理论上没有上限。”

此外,选择生态安葬方式,也能降低安葬成本。笔者在尧帝园和天赐园内看到,墓地的价格不一,但一块墓地对于一个家庭是一笔不少的支出。尊重父亲遗愿,为老人选择花坛葬的市民吕女士说,现在墓地的价格居高不下,父亲在生前不止一次提到,不想给子女添麻烦增负担,让自己回归自然是最理想的。“既减轻我们的经济负担,也能节约土地资源,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都接受这种安葬方式。”吕女士说。

推广生态葬更新市民殡葬理念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相当看中婚丧嫁娶的仪式感,尤其是墓地作为一个人的归宿,随着时代的发展,殡葬观念在不断被刷新。

从国家到桂林市民政部门,也一直在进行生态葬的推广。2016年2月24日,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在殡葬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个专门性文件。跟北海的海葬类似,桂林市以花坛葬为切入点,选择适宜本地条件的方式,大力推广生态葬。

2018年,民政部办公厅又印发《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确定80个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单位),桂林市公墓管理所在所管辖墓区内,继续大力推广各种形式的生态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一切都是桂林努力破解殡葬难题,引领殡葬改革的尝试。

虽然很多市民还有“厚葬示孝”的观念,但节地生态安葬是必然的趋势。有社会学家指出,要想让生态安葬更广泛地被大家接受,就应该通过媒体以及中小学课本等广泛宣传,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同时,也可以利用新技术打造现代人可以接受的安葬存放方式,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新的殡葬风俗,推动殡葬改革走向深入。

为响应国家倡导的绿色环保殡葬理念和市民的新需求,2013年以来桂林市公墓管理所在天赐园推出了花坛葬等新墓式,价格不到2000元。这种新的生态安葬方式,用花坛代替墓穴,让逝去的亲人回归自然,与大地共存,最终与自然融为一体,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

而随着桂林市民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新旧观念也在逐渐更替,传统的殡葬方式逐渐发展为绿色殡葬方式,再结合多年的宣传与倡导,绿色环保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据桂林市公墓管理所统计,仅尧帝园草坪葬截至目前已经有近600位,树葬、花坛葬也超过了300位,并且每一年报名参与花坛葬的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市民观念改变的背后,是桂林市公墓管理所全体员工秉承着为桂林打造“最美人生后花园”的理念而奋斗不止的脚步,我们相信,有桂林民政人的努力,我们驾鹤仙去的亲人,在那尧山脚下,有一个美如花园的长眠之地。

沈青

新闻推荐

南宁13岁网瘾少年离家一周 象山民警一天半将其寻回

本报讯(记者蒋璇通讯员黄炎)13岁的小明(化名)因沉迷网络游戏被父母训斥后负气出走,独自从南宁来到桂林。在他失联后,心急如焚...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