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双料陶”追梦“新陶园”
“双料陶”上釉。
雷秀军和准备出炉的“双料陶罐”。
■记者黄光圣文/摄
追梦者永不懈怠,奋发有为再出发。
本月中旬,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林荔浦双料制陶传统技艺”传承人雷秀军,在荔浦市2018年度科学发展表彰暨2019年乡村振兴大会上,作为农村创业创新典型获表彰为“优秀创新人才”。
桂林自甑皮岩人始就制作陶器,历代出土的陶器均保留有“双料混炼、骨肉相融、自然素烧、烧炼出彩、陶刻纹印、陶艺造型”六项基本特征,这些特征目前仍保留在“桂林荔浦双料制陶传统技艺”中。作为“桂林荔浦双料制陶传统技艺”的主要传承人,雷秀军与乡亲们正朝着“梦中的新陶园”进发。
1跨时空的“万年握手”
甑皮岩、庙岩、大岩遗址先后发现了距今万年以上的陶器,桂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的城市,并以此成为世界陶器起源地之一。而甑皮岩遗址第一期发掘的成型陶器仅有一件,为两片陶器残片,这件于2001年重现人间的“甑皮岩首期陶”距今已12000年。
广西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曾介绍,研究及考古模拟试验显示,甑皮岩先民创造性地掌握了泥土与砸碎的石英石颗粒按一定比例混炼后,捏塑的器皿能用于烧煮田螺等食物,首期陶是运用双料混炼工艺制作的陶器雏形遗存,是一项发明创造。
201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围绕甑皮岩首期陶研究形成《关于“陶雏器”研究成果的综合意见》,一致评价“甑皮岩首期陶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陶雏器’,它的发现证明‘桂林是万年人类智慧圣地’”。
自甑皮岩人始制作陶器,桂林历代出土的陶器均保留有“双料混炼、骨肉相融、自然素烧、烧炼出彩、陶刻纹印、陶艺造型”这几项基本特征,这而些特征仍保留在目前荔浦双料制陶传统技艺中。近年来,荔浦这项古老的传统制陶技艺得到了制陶专家、文物专家的关注。2017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专家担任组长的“中丹万年桂陶文化联合考察组”,在荔浦考察时还惊喜地在这里找到了古老陶纹如何烧制而成的答案。
“历经万年岁月沧桑留存至今的甑皮岩首期陶,是中国陶瓷史上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堪称桂林最古老的‘陶祖’、‘文化初芯’。而今天政府部门将荔浦双料制陶传统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加以保护,这一举措是桂林陶瓷文化跨越时空传承的‘万年握手’,让荔浦双料制陶传统技艺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年桂陶’当代守望者。”桂林陶瓷协会会长潘宁表示,荔浦双料制陶传统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也是政府主导下制度化传承文化遗产的举措,是“发现桂林文化力量”的具体体现。
2万年桂陶的新守望者
源远流长的桂林陶瓷文化传承,千百年来一直在荔浦制陶艺人手上接续,并在这里孕育出独特的“桂林荔浦双料制陶传统技艺”。
距荔浦市区约10余公里的大塘镇庆华村附近的山地,有一种适宜于制陶的粘土,明清以前当地村民就已在此地制陶,多年来此地的制陶业一直得到传承。制陶人从山上挖回粘土后,按比例掺入石英砂反复揉炼,使其骨肉相融,经陈腐后制成泥料,然后用盘筑法、快轮拉坯法、模具成型盘筑法这几种非常古老的制陶成型方法使坯体成型;再用刻、纹、印等单一或相结合手法对陶器表面进行装饰,然后放置室外自然晾干,再用当地的黄泥、陶泥、黑锰泥、石粉按比例制作而成釉水上釉;而后放入龙窑以柴火烧制约40个小时,使其成为陶器。这种利用双料混炼技术烧制出来的陶器烧结程度高、硬度大、不渗水、热膨胀小,受冷受热不开裂,因此畅销各地。
据介绍,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一度取消了原来的小作坊,建起了大塘制陶厂,村民既制陶又从事农业生产,产品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出口的仿古陶艺术品,不仅为当地百姓生活生产提供服务,还参加广州交易会,为国家创汇。
制陶厂解散后,大塘民间制陶业回归家庭作坊,虽然随后许多家庭作坊停止生产,但仍有几家坚守祖业,使传统龙窑之火绵延不绝。
近年来村民雷秀军等人以土陶为主,保持桂林古陶制作的“双料混炼、骨肉相融、自然素烧、烧炼出彩、陶刻纹印、陶艺造型”六项基本特征,进一步传承了传统工艺,并得到了自治区制陶专家、文物专家的关注。
古老的制陶技艺能传承至今,离不开一代代陶艺匠人的努力与坚守,它呈现的不仅仅是制陶工匠们在旋转的快轮上把一坨坨陶泥通过压、拉、收、放等技巧做成的一件件精美的陶器,也是工匠们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的智慧结晶。
去年8月,桂林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公布,“桂林荔浦双料制陶传统技艺”等18个新项目入选,雷秀军成为这项古老陶艺主要传承人之一。
3朝着“世外陶园”追梦
今年45岁的雷秀军是陶匠的后代,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制陶技艺。上世纪90年代初,雷秀军高中毕业后考上武汉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可惜念了两年半书后,父母因病亡故,作为长子的他放弃了学业返乡挣钱养家。
雷秀军接过传统陶艺的接力棒,干起了前辈们称之为“水火生意”、年轻人认为又苦又累的陶艺活,重新点燃起龙窑的炉火,使传统制陶技艺得到续存。
之后,雷秀军还到外地现代化制陶厂打工,并掌握了机械化生产的程序。回到家乡后,2011年,雷秀军的作坊结束纯手工制陶,起用机械化生产。除了装窑出窑,其他程序几乎都采用机械,效率提高了。最近这几年,雷秀军的陶坊生产最多的是装豆腐乳的坛子、花盆等,十几个村民在这里就业。在他的带领下,“荔浦双料制陶传统技艺”继续得到发扬。
近日,记者随桂林陶瓷协会会长潘宁来到荔浦大塘镇庆华村委雷村屯,在雷秀军制作陶器工棚旁,看到除了传统用柴火烧制陶器的龙窑一座、制作工具、模具等之外,还建起了一座新的气窑。
雷秀军介绍,柴烧本是传统的“泥变陶”技术,在没有煤窑、电窑、气窑的时代,柴烧是最普遍的陶瓷烧成方式。村里的作坊一直都是使用古老的龙窑柴烧制陶,但柴烧周期长,效率较低,往往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生产规模受限。引进新的天然气窑后,目前主要产品腐乳罐可轻松烧制到上百万件,更有利于本地制陶发展并带动村民就业。
雷秀军还给记者简要普及了一下烧陶常识:电窑,烧制的时候窑内的环境比较单一,但是产品质量稳定性好,效果统一;天然气窑炉的环境相对来说比电窑要丰富一些;柴窑在烧制时,窑内的环境比较复杂,所以会产生比较丰富或者是多变的效果。
他说,下一步使用气窑烧制商品陶罐后,还可以将传统的柴烧龙窑“解放”出来,以后专门烧制更具有个性魅力的工艺品陶瓷,让“双料制陶传统技艺”继续发扬光大。我们知道,陶器釉面所产生的效果是由于在烧制的时候釉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在陶瓷的表面形成不同的痕迹。柴窑烧制会产生草木灰,由于草木灰会掉落在釉面上与不同的釉料和坯泥产生反应,也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釉面效果。釉面丰富的变化,能满足我们现代人对个性化的追求欲望。
雷秀军还介绍,2017年“中丹万年桂陶文化联合考察组”来村里考察时,对村里一处古窑陶片初步判断具有宋代古窑特征,“桂林荔浦双料制陶传统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更启发了发展新思路,他和村民们正考虑以陶艺为主题发展研学、旅游,建设乡村陶园,助力乡村振兴。
潘宁说,这里生产出的陶器远近闻名,“忙时种田,闲时考古,在大塘雷村,可以回到古代”,建设“世外陶园”,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发展思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徐莹波通讯员徐艺玲)为做好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工作,3月27日至28日,市城管委举办了2019年安全生产管理培训班。来...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