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 开启工业振兴新时代
□本报记者徐莹波实习生陈春霏
寒冬的桂林,阴雨连绵,寒风刺骨。近日,记者陆续走访桂林国家高新区、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桂林)广西园(即高铁园区)等工业园区,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园区发展朝气蓬勃,项目建设风生水起,企业实现产销两旺,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处处是春天的希望。
把时光定格在2013年以前的桂林,这如火的激情难得一见:桂林经开区和高铁园尚未出世,华为、比亚迪等顶尖企业也未涉足桂林,甚至是否发展工业还存在普遍争论。
转变缘起于2013年。这一年,刚刚到任的桂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对发展工业给予高度重视。6年来,在赵乐秦的运筹帷幄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为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宏伟蓝图打造强大引擎;设立桂林经开区和高铁园区,彻底破解工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有效空间不足的难题;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实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发展和智能制造,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确保桂林工业绿色崛起。
近日,在市委五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赵乐秦提出工业振兴的战略。如今,桂林工业人正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奋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开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更加辉煌的未来。
争论之间,桂林工业落后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于1964年启动“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桂林南药、桂林量具厂等一批企业迁入桂林,国家还在桂林布局了电科所、激光研究所、曙光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桂林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正是在这段时期,桂林工业迎来第一次荣耀与辉煌———生产了中国第一台海用雷达、第一套光纤室外试验系统、第一台(套)特高压电力电容装置,电子工业、橡胶工业一度占据广西的2/3以上。
改革开放初期,桂林工业发展迎来一波新的高潮,燕京漓泉、桂林三金等一批企业快速崛起,为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是,为了保护漓江和蓝天碧水,桂林“壮士断腕”,主动拆除一大批沿江工厂,限制市区工业发展,并将漓江流域工业向流域以外迁移。
此后数年间,从决策层到民间,对桂林是否应该发展工业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前几年,桂林工业发展已经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工信委轻工医药科科长涂年笙在工业战线工作已有20多年,作为一名老工业人,他对过去工业发展缓慢曾痛心不已,也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工业的重视备受鼓舞。他说,在2013年以前,桂林工业的特点是“小、散、乱”———规模企业少,拿得出手的企业仅有漓泉、三金等寥寥数家,多数是小企业;布局散乱,企业分布在各个县区,许多企业甚至紧邻居民区,工业污染对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在不断的争议中,桂林工业愈发落后;而工业的落后,又导致整体经济受到影响。
力挽狂澜,工业发展迎来历史转折
201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同意《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按照规划纲要要求,桂林工业发展要为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桂林工业发展迈入历史转折的重大时期。但是,要把工业打造成为桂林经济的重要支撑,还仅仅是文件内容;如何真正落实,仍然面临着重大考验。
2013年2月6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刚调到桂林工作几天,立即深入高新七星区多家工业企业调研。他强调,要实现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发展壮大产业、做大做强工业;要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加大科研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一批优势产业,造就一批“大个子”企业。
赵乐秦对工业发展的重视,迅速在决策层中产生连锁反应。在当年2月举行的桂林“两会”上,加快工业发展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热议的重点。2013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桂林要走高端、低碳、生态、环保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工业升级改造,着力培育发展大园区、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着力发展特色效益工业,打造工业发展新优势。”(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阳颜通讯员雷娜吴云娟)90后的林某是广东人,在桂林开了一家装修材料品牌店,本来也算年轻有为,可惜最后生意没做...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