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有戏》: 一台精美的戏剧大餐
本报记者赵娟
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历时3年打造的一台戏曲综艺演出《桂林有戏》,自2017年6月首演以来,以典雅的舞台、精致的灯光、华丽的服装、青春的气息惊艳了观众。演出集桂剧、彩调、文场、大鼓、弹词等多种桂林地方戏曲表演形式之精华曲目于一体,以桂花为主题,将“非遗”的活态传承与现代剧场空间设计理念相结合,结合新媒体以及传统手绘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呈现了环境体验剧场演出的独特魅力,成为桂林又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日前,记者随“央媒广西文化行”采访团来到桂林,采访了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的院长张树萍。张树萍从小学习桂剧,是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尹曦的得意弟子,曾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谈到《桂林有戏》的创意策划,张树萍说:“桂林戏剧文化源远流长,艺术门类多样,其中桂剧、彩调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么好的传统文化,却不被年轻人认可,作为戏剧工作者,有责任教会他们欣赏戏剧的美。我们为什么不把桂剧、彩调、大鼓、文场这些桂林的‘地方菜’拿到一个载体中去呈现呢?”
2013年,张树萍先后邀请上海戏剧学院的两个团队来桂林打造《桂林有戏》,呈现的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决定自己来做。我们生长、生活于此,没有谁比我们更了解桂林的戏剧文化。”创作团队列出十几部传统剧目清单,从中挑选出桂剧《拾玉镯》《人面桃花》、彩调《王三打鸟》《娘送女》等经典剧目的精华选段加以细细打磨。
创作的过程伴随着传承与创新。张树萍和她的团队秉持艺术高标,努力追求精致、精美、经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桂林戏曲的观赏价值。每一个人物的塑造,从心理刻画、唱腔唱词,到造型、服饰、化妆都力求完美,甚至连媒婆、捡场人的造型也做到精益求精;每一个场景的设置,在烘托剧情的同时,也带给观众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以前的戏剧表演是格式化的,不细究内心,画上张飞的脸你就是张飞。现在必须将灵魂倾注在角色里,才更有感染力。人物造型、化妆也要与时俱进,以前化妆是粗线条的,现在精细到每一根眼睫毛都必须一丝不苟。”张树萍说,“彩调《娘送女》是一部大戏,完整版要演3个小时,娘送女儿出嫁时800多句唱词翻来覆去地唱,教女儿如何为人妻为人母,但现在还能演3个小时吗?演一个小时都没人看,必须提炼。我们把桂林现在唯一能唱800多句的老艺人请来,完整地唱一遍,从中选取最精华的部分加以呈现。创新必须根植于传统,只有找到了传统戏剧的根,才能结合今天的视角发展创新。”
《桂林有戏》每周四、五晚上固定在小剧场演出两场,至今已演出上百场,场场爆满。桂林戏剧创作研究院周围也聚合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戏迷,研究院演出的剧目门票一开票,很快就被戏迷们一抢而空。“能得到观众认可,让他们领略到桂林传统戏剧之美,我们的目标就实现了。”张树萍说道。
新闻推荐
党员、志愿者在街道清理垃圾。通讯员唐素雯摄本报讯(通讯员唐素雯记者陈晓东)近日,金河社区党支部联合桂林市拘留所、市...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