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先行先试阔步行
本报记者李春生
“生态是底色,文化是灵魂,融合是路径”,六十甲子,四十春秋,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201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2月,桂林与深圳、太原一道获批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2017年7月,桂林获批成为国家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在旅游、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国家赋予了桂林先行先试的使命。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是桂林之根。”桂林市委书记赵乐秦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桂林保护好山水、生态,保护好漓江殷殷嘱咐。如今,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作为桂林市饮用水水源地的漓江,多年来水质达标率为100%,水流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漓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达80.46%,城市绿化覆盖率40.07%,人均公园绿地11.68平方米。
旅游产业国际化、品质化、高端化、品牌化、标准化,该市全力打造全域旅游。
路线查询、景区购票、酒店预约……旅游监管平台通过APP即时数据,在全国率先实现旅游管理、服务、营销智慧化。
桂林在全国率先实施导游管理体制改革,是全国导游自由执业首批9个试点城市之一。广西首家官方认证、旅行社承诺担保的导游服务平台上线,已有1500多名持证导游登记相关信息,导游照片、姓名、服务星级、标价等公开,游客可自主选择。
桂林口岸对51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对东盟10国旅游团实行6天入境免签政策分别获国家批复,是全国首个获批上述政策的设区市;(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桂林市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获国土资源部批复,是全国5个试点城市中首个获批的试点方案;桂林还是全国旅游“厕所革命”的策源地。此外,作为永久举办地,桂林持续多年举办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设立了全球首个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
2017年,该市接待游客8233万人次。今年仅1-9月,就接待游客7997万人次,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总消费1012亿元,同比增长36%。
桂林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坚持“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把历史文化“散珠碎玉”串成“葡萄串”。
漓江之滨,重建、修缮的唐代逍遥楼、明代靖江王府、明清正阳东西巷及周边街区,建成一个1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每日游客如织,已成为桂林文化旅游新地标。
今年7月,由国家歌舞剧院携手桂林打造的大型民族歌剧《刘三姐》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刘三姐”文化名片由此翻开新的扉页。除了《印象·刘三姐》外,游客还可观看大型歌舞《桂林千古情》,每场演出座无虚席。此外,大型桂剧《破阵曲》、戏曲精品《桂林有戏》好戏连台,文艺精品获全国奖项数量在全区保持前列。
该市初步建成区域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通过高速公路网,桂林各县到市区的车程全部为1小时左右;贵广、湘桂两条高铁在桂林交叉,形成到广州、长沙、贵阳、南宁等周边4个省会城市两小时交通圈,是广西首个高铁直达香港的城市,成为连接西南、华南、中南最便捷的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境内高铁火车站达9个,高铁通车里程达420多公里,占广西高铁总里程的1/4;两江国际机场T2航站楼正式启用,机场年旅客吞吐量1200万人次。
桂林还是产业之城。近年来引进万达、华润、海航、华为、比亚迪、碧桂园等世界、国内500强企业40多家。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45.18亿元,是1978年的182倍,总量居全区第3位。
新闻推荐
莫智斌桂林市大众篮球赛是桂林市体育局和桂林日报社共同举办的一项大众体育赛事,今年已经是第九届。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篮...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