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的一日小隐

桂林晚报 2018-08-27 13:24 大字

■秦冬发

《广西石刻展览特刊》刊载的盛成《阮文达公岭西宦游述略》,记载了民国三十年(1941)二月十日,广西省政府专员林泉(字半觉)先生发现镌刻于桂林隐山北牖洞口的阮元《隐山铭》石刻的经过,其文曰:

余来桂林之后,遍访不得。林君半觉忽一日语余:“我得阮元之隐山铭矣!”并告发现之经过云:“二月十日余率工往西山北牖洞拓碑,见洞口右有摩崖甚平直,但为苔绣藤带所隐,乃以手杖试去之,字立现,视之,扬州阮元。余曰,盛公之隐山铭得矣。剗削之后,宛然新刻也。”

阮元《隐山铭》石刻全文如下:“隐山铭元生辰在正月廿日,近年所驻之地,每于是日,避客独往山寺。嘉庆廿四年,元岁五十有六。是日避客于此山,贯行六洞,竟日始返,窃以为此一日之隐也,爰作斯铭。扬州阮元。

士高能隐,山静乃寿。浚之主名,辟此奇秀。一山尽空,六洞互透。不凿自通,虽探莫究。穴无雨来,岩如天覆。虚腹开潭,垂乳滴溜。寒澈镜奁,响传壶漏。引月入峡,吸云穿窦。磴曲风抟,泉清石漱。仰壁藤垂,摩崖苔绣。莲忆古香,桂疑秋瘦。招隐岩前,朝阳洞右。凉堂北开,高亭东构。独出春城,静观清昼。晓岚入怀,夕阳满袖。一日小隐,千年古岫。何人能复,西湖之旧?”

盛成母亲的曾祖母是阮元的妹妹。《阮文达公岭西宦游述略》一文乃应广西省政府为举办石刻展览所请而撰写。

经比对桂林隐山北牖洞口的《隐山铭》摩崖石刻,盛成发现阮元《研经室四集》二卷所收“文词颇有出入之处”。其一,文集中题目收录为《桂林隐山铭并序》;其二,主要区别在于序言部分,文集中收录的内容是:“余生辰在正月廿日,近十余年所驻之地,每于是日,效顾宁人谢客独往山寺。嘉庆廿四年余岁五十有六,驻于桂林。是日策数骑避客于城西李渤所辟之隐山,登降周回,串行六洞,煮茗读碑,竟日始返,窃以为此一日之隐也,爰作铭辞,刻于北洞。”其三,“至于铭辞中仅有一句,句中三字不同。集中‘清游晴昼\’,碑文为‘静观清昼\’。又文集于‘西湖之旧\’句下加一小注云:‘隐山唐在西湖中央,有荷有舟,境地更奇,今为田矣。\’”

对比石刻与文集,抛开载体差异不论,我觉得有如下几点可以一说:其一,序言中近年与近十余年之别,显然近十余年更为清楚。阮元生日避寿始于四十岁任浙江巡抚时,距桂林隐山避寿已有16年之久;其二,效顾宁人谢客独往山寺,这句话表明阮元生日谢客避寿这一行为是效仿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亭林先生的,这一叙述让我们对阮元的避客行为之缘起了解得更为清楚,其来有自;其三,驻于桂林,说明五十六岁生日时阮元正在桂林。嘉庆二十二年(1817),阮元任两广总督,任职九年,六次巡视桂林。嘉庆二十四年正月二十日阮元驻于桂林,避寿隐山自然是水到渠成;其四,策数骑,这一点也很有价值,说明阮元避寿隐山并不是一个人,还是有几个随从、好友或者僚属的;其五,城西李渤所辟之隐山,点出了历史往事,可以增加读者的知识量,或者打开读者的知识阀,引起共鸣;其六,登降周回,煮茗读碑,这是避客隐山当天的一些活动细节,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综上可见,文集写得更为全面,更有细节。

数年前,我曾撰文《桂林西湖纪事》,文中提及阮元《隐山铭》摩崖石刻及其一日小隐故实,该文后收入拙著《桂林石刻:史实与人事考略》。如今翻出该文细读,仍能感受到当年写作此文时的激情!不过,当年如果知道阮元《研经室四集》卷二在“西湖之旧”一句后有小注说明隐山西湖的变迁,那么当年我写“阮元一定是知道唐宋名贤在西湖的游兴故事的”这句话,虽肯定但仍属猜测性的语句,自然就会换一种表述方式了。

新闻推荐

关注客户体验打造高品质旅游服务品牌——— 访桂林唐朝国旅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晓光

□本报记者陈娟文/摄25年前就涉足桂林旅游的周晓光,于2005年领导创建了旅游电商品牌“CHINAODYSSEYTOURS”,随后大胆创新...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