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

广西日报 2018-07-19 08:04 大字

邓国峰庞智

网络信息技术大发展背景之下,数据使得现象成为可量化的信息元素。通过对网络数据的重新审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现实世界的新方法,甚至是一个渗透到生活中所有领域的新的世界观。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及其广泛应用也为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指出了新的方向。高校作为社会主流思想、文化等培育和发展与传承的前沿阵地,是思想最为活跃、知识最为密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最为充分的桥头堡,应乘着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东风,将大数据技术合理应用于思政教育领域,提升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更好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堡垒作用和育人功能。

一、大数据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革新带来新机遇

大数据时代下要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这一工作的功能和效果,应注重调整传统的思路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而大数据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革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数据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思政教育大多以书本、广播、电视等主要形式进行内容的传播,容易导致信息量不足、传递不及时等状况,很难达到思想引领的切实目的。现如今,教师可以有多种渠道获得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关注倾向及思想状态等,可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合理调整和选择课程内容、课程脉络、课程案例素材等,使讲授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更具贴合度。此外,借助大数据技术的线上学习方式得到迅速发展,替代课堂教学的新模式逐渐产生,思政教育已经逐步从平面教材走向了网络平台。如“慕课”“课堂派”“翻转课堂”等更具交互性的电子媒介,既丰富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途径,也可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

大数据指引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更具可预测性。大数据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思维的创新,核心是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的过渡。当对相关性给予足够数量的时候,便可以实现精准的预测。就像当年谷歌通过搜索引擎的数据搜集,可以在几天之内预测出非典病毒(SARS)的传染趋势一样。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可对学生的发展行为作出具有预测性的判断。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微博、微信、论坛、各大短视频、直播平台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他们表达个人观点和想法,以及披露青年群体各种现象最为有效的平台。他们通过浏览网页、网上购物、运用APP的偏好等也都在或主动或被动地提供数据信息。依靠大数据技术的监测分析功能,能够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偏好,及时预测可能发生的恶性事件以及与学生相关的舆情发展态势,为思政教育提供和积累即时有效的可预测信息,并能及时进行群体性事件预警处置和危机干预。

结合大数据技术进行的思政教育更具个性化和精准化。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可将高校思政教育相关数据进行“深耕”,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服务提供依据和支持。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曾做过一个课题——寻找校园中最孤独的人。课题组从3万名在校生中,采集到了两亿多条行为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学生选课记录、进出图书馆、寝室以及食堂用餐、超市购物等。通过数据分析,最终找到了800多个校园中最孤独的人,并且根据分析发现在这些人中的17%可能产生心理疾病,需要学校和家长重点予以关爱。思维模式和行为偏好的大数据分析,可以进行精准化教育,大大提升了效率。在思政课教学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及在学习当中存在的不足,为学生制定专门的学习计划。针对少数学生不理解的内容,还可以进行小班授课和在线答疑,从而获知学生真正的需求,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大数据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趋势

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理论研究已有一定基础。理论界对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价值形成了普遍共识,认为大数据技术利用的诸多优势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可靠遵循。诸多学者认为,虽然尚不能定论大数据的应用到底能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产生多大的革新作用和推动力量,但是运用大数据在保持思政教育的核心作用、把握时代潮流、保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方面至关重要。此外,许多专家充分肯定大数据技术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研究范式、研究载体、研究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机遇的同时,也正视起其面临的思维、技术、伦理等方面的困境。

大数据技术应用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结合尚处初步结合阶段。在我国,思政教育与大数据技术的有效融合也处于探索阶段。近3年来,北京、天津、山东、辽宁、福建等省市职业院校的思政课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纷纷成立,旨在充分运用网络数据技术,提升思政教育在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从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案例来看,二者的融合运用还有待在后期的具体实践中检验效果。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数据搜集、应用与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难题,存在着技术运用、思政教育人员技能掌握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深化完善大数据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要充分体现在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基础之上,要借助技术优势,运用新方法、新手段丰富完善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体系。一要做到课堂教学内容及案例体系的精准选择。针对学生讨论和争议较大的校园新闻和涉及思想道德层面的言论,以及学生校园行为轨迹等数据,在探索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及案例素材的选取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充分结合。二要注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载体的分类化操作。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精准化地设计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计划。在应用视频动漫、图文PPT、讲授、讨论、情景模拟或者课后实践等方面,要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分类和个性化的选择。另外,要做到教育教学过程的动态反馈及全过程跟踪。高校要与教育厅实现数据对接,打破数据共享壁垒,建立全区基于教学课程、不同专业学生及学生评价的动态反馈体系。同时,还应建立师生动态反馈机制,针对教育教学实施效果,以及教学实施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进式评估和全过程反馈。

重视数据的获取与整理,保障思政教育各部门数据互通。海量数据是高校思政教育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从源头上高度重视数据的获取和搜集,拓展数据来源渠道,深化数据整理方式,实现数据之间的共享以满足师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对于数据的要求,以及管理人员对于数据的掌握。一是主动构建高校自身的数据中心。建立“精彩一课”数据库、思政专家数据库、思政教育经典案例数据库、优秀思政教学经验数据库等,致力于为师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经验交流大数据平台。二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各部门数据的互通与联动,改善思政教育数据分散、利用率不高的现状。要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宣传部等思政教育相关部门的大数据信息联动,将各部门收集到的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整合分析,全面感知大学校园的物理环境,提升学习、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程度。三是依托政府与企业统一数据标准,通过合作互动逐步向高校思政教育开放相关的舆情、消费、社交等方面的数据资料,赋予教育者更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更互联互通的数据资源。

重视教育者能力与时代同步,培养综合发展的思政教育队伍。高校大数据思政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是,要有一批既懂得思政教育教学知识、规律,又通晓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校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教师自身进行舆情监控和问题查询。建设高校思政教师网络舆情监控数据库,面向高校思政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动态分析,严格把关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状况。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的信息化及大数据应用意识与能力。通过开展沙龙、信息技能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在培养思政教师理论素养的同时,着力提升信息技术运用的技能和危机处理能力。还要推进跨学科、交叉学科及多学科联动的思政教育队伍建设,适当吸收和引进一批有工科背景的师资队伍,重点挖掘既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工科背景又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人文社会科学类学习经历的跨学科人才,使他们精准掌握学生的兴趣点、需求点和问题,对症下药,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

新闻推荐

中国第十一届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在桂林市落幕

本报讯(记者陈静通讯员王董实习生周豪)7月16日,中国第十一届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在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公共体育馆落...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