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低碳扫墓行

桂林晚报 2018-04-08 11:42 大字

文明低碳扫墓行  2018年04月08日 星期日 首页上一期  下一期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版面概览放大缩小默认

文明低碳扫墓行

 

市民乘坐公交车前往墓园扫墓。(资料图片)

用丝带代替纸钱,用鲜花代替香烛,为逝者献上一束花、栽下一棵树,今年清明期间,桂林市民以这种更加文明的方式来追思逝者、缅怀亲人,既节俭,又文明;既不污染环境,又能充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既是人们崇尚文明理念的体现,也是清明传统文化内涵的回归。

清明扫墓不开车

4月5日,手捧一束鲜花的市民张宜心和妹妹一起到尧帝园为母亲扫墓,往年都是开车前往的几个姐妹兄弟一起坐扫墓专线出行,一站直达目的地,不用换乘。祭扫完之后,可以到周边踏青游玩,既锻炼身体,又低碳环保。

张宜心说,桂林的墓区集中,虽然每年都有交通管制,她和家人仍尝试过开车去扫墓,但是教训惨痛。往年清明他们都要开车到挂子山墓区祭奠去世的母亲。清明期间,路上交通拥堵,开车从家中到挂子山,需要两个多小时。好不容易开到目的地,停车又成了最头疼的问题。

还有一次为了错开高峰,一家人等到交通管制结束时开车进入墓区,没想到仍然是车辆扎堆,堵在路上半个多小时不能动弹。“好不容易到了又找不到车位,只好停在两站地以外的地方,步行去墓地。”张宜心说,“早上7点出门,路上拥堵的车辆连绵数公里,墓区附近的停车场停满了车,赶到母亲墓前祭扫已经快中午了。”今年,全家人都决定乘坐公交清明专线,虽然时间也不短,但省去了开车在路上排队和停车的麻烦,还省了汽油费和停车费。

今年清明期间,把私家车放在家里,坐公交车去扫墓的人不少,而电动车、共享单车也成为了一部分市民的选择。6日,市民蓝玉龙带着儿子一起去为父亲扫墓,骑的就是共享单车。“估计到清明时期路是蛮堵的,反正我和儿子也打算扫完墓后在附近踏青,那骑共享单车就比较方便了。”蓝玉龙和儿子9点从建干北路出发,一个小时以后就到达了尧帝园,“和我们同时出发的有坐公交车或者开车的,都还在路上排队。”

记者从尧帝园、天赐园等墓区了解到,和去年同期相比,到几个主要墓区祭扫的人数基本持平,但车辆减少了近9000车次,降幅高达25%。也就是说,更多的市民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前去祭扫,墓园周边的交通状况有所改善。

祭扫用品考虑低碳

6日在天赐园,记者遇到了前来祭扫的市民颜阿姨一家五口,她和另一名长者手捧花束,其他人手上都有一枝黄色的菊花。颜阿姨说,他们响应低碳环保的祭扫号召,今年只带了一束花和一些祭品,“这样的方式更好”。

颜阿姨是一位大学老师,她认为,清明节是国人亲情、友情集中爆发的时刻。以往的燃烧祭品和燃放鞭炮是对逝者的尊敬和祭奠,但如今的献上鲜花,在墓碑旁留下自己的心意和话语,同样是对逝者怀念感情的倾述,很有必要转变这种观念。

在建干北路一家鲜花店,老板的清明生意今年明显有了变化,“不少人都用鲜花或者塑料花代替了以往的烧纸钱等传统形式祭奠亲人,还有人买花在家中上供。”

一位来店里买花的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前几年清明祭祀,我们还是买些纸钱烧,后来孩子和家人都认为这种做法太守旧,所以现在就买鲜花祭奠。这样既文明,对环境又不会造成危害,以后我们都打算用这种方式。”

除了部分市民的传统观念在转变外,随着祭祀的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对于清明如何祭祖,年轻人的做法特立独行却又让人温暖。出生于1993年的小李觉得,祭祀应该追求低碳、环保。而且他们一般也不会去烧纸钱,或者去买上供的用品祭奠,这样既不环保也浪费资源。

“简单生态的祭祀方式更好。”小李的做法是给爷爷写了一封信,然后带到他墓前。当小李在爷爷的墓前念出这封信的时候,很多家人都流泪了,他们都说小李很有心,这样的祭奠是心灵的倾述。“自从爷爷去世后,几乎每年的清明,我都会给他写一封信,今年来祭扫,看到公墓有这个‘时空信箱\’,我也给爷爷写了首诗投进去,我觉得这样的祭祀方式比烧纸钱好多了。”小李说。

扫墓行为注重环保

为提倡文明扫墓,有的家庭还提前开了家庭会议,为清明扫墓“约法三章”。

今年清明节前,作为家里的长子,市民刘先明在家庭聚餐的时候就告诉几个兄弟姐妹和小辈们,今年清明节一起给老人扫墓,不烧纸钱祭品,不烧香,也不燃放鞭炮,他的提议得到所有家人的支持。

“桂林人都能感受到,每逢清明墓区周边的空气都比平常差一大截。”刘先明说,之前的几年,每次到了墓区都是鞭炮喧嚣、纸灰飞扬、烟雾缭绕,自己和家人也一样烧祭品、放鞭炮,剩下的垃圾不是烧掉就是丢在一边,“这些祭品、鞭炮加上垃圾袋,都是重污染,有时还引发火灾。”

今年,刘家决定彻底掘弃这种不环保不安全的扫墓活动,只带上鲜花去看看逝者。而且,刘先明还和兄弟姐妹们约定,扫墓不点一次火,扫完墓也不能丢下一点垃圾在墓区,几个小辈的任务就是负责“清场”。

6日,记者在凤凰山陵园看到,虽然当天来祭扫的人不少,但是整座墓园基本听不到鞭炮的喧嚣。

许多墓碑前都有鲜花,有的是整束花放在墓碑前,有的是将花朵摘下,拼成一个形状,有的则将花瓣撒在墓碑前,让鲜花陪伴已故亲人长眠。一些市民祭扫结束后,收拾好地上的垃圾准备回家,“除了鲜花,我们什么都不会留下。”

陵园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对前来办理墓地业务的人事先说明,这里是绿色墓园,要放鞭炮烧纸钱,只能在指定的区域内,不能把鞭炮带上墓区。”经过几年的宣传,文明祭扫之风被大家广为接受。

有的墓园则提倡市民使用“祭扫心愿卡”,祭奠者可在祭扫当天在心愿卡上写下最想对亲人说的话。传统祭扫方式偏重于表达祭扫者的“悲”,而用一张心愿卡、用一句话,同样可以寄托哀思,又显得十分含蓄,让人感觉少一份沉重、多一份温馨。这种低碳环保的悼念方式,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

让文明祭扫成新民俗

经过多年的引导和倡议,文明祭扫的种子已经在很多市民心中发芽成长。从今年的情况来看,燃放式的祭扫方式正逐渐向“花祭”等方式过渡。

尧山一位墓园的负责人表示,每年清明过后,大约要清理出传统的祭品10多吨,对环境是一种污染,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同时,清明燃放式的祭扫是数百年传承下来的民俗,要在短时间内马上转变,的确很有难度。但是,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在逐渐改变大家的观念。完全不让燃放鞭炮不太现实,但是通过宣传和引导,很多市民已经接受了“花祭”等方式。

从今年的清明也可以看出,桂林人传统的祭祀正在朝着更生态、更环保的方向发生着变化,也希望文明殡葬、文明祭扫的方式能够越来越普及。

市殡葬管理处负责人也表示,文明祭祀习惯的培养,文明祭祀风俗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让新的祭祀方式逐渐成为市民的思想自觉和文化习惯。清明的祭拜,是对先人的怀念和情感的信仰,评判的标准在于情感是否存在,也就是是否“有心”。只要有心,不必拘泥于单一形式。

以往的烧纸祭祀等习惯只会让这个本该“清明”的节气烟熏火燎,在草坪上留下一片片熏黑,影响了市容,污染了空气,带来了火灾隐患。希望市民逐渐形成文明祭祀的习惯,从根本上认同文明祭祀的意义,让文明祭祀成为桂林人的新民俗。

同时,倡导厚养薄葬风尚。发扬“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老人在世时,多尽孝道;老人逝去后,从俭办丧、文明祭奠,倡导选择骨灰树葬、花葬、草坪葬、立体葬、自然葬、海葬等节地生态葬法,保护生态环境。

记者沈青

新闻推荐

《2018年春季假日旅游指南》发布84.8%居民有意在二季度出游

旅游据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文化和旅游部3日发布《2018年春季假日旅游指南》,为广大游客提供清明、五一、端午等春季假期的相关信息。这也是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发出的首份假日旅游指南。指南说,中...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