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杨发春:“90后暖男”的暖心事

桂林晚报 2018-01-30 12:13 大字

杨发春和他制作的哑铃和杠铃。首席记者申艳摄

杨发春和何家中心校的学生聊天。首席记者申艳摄

驻桂75180部队红色炮兵连13班班长杨发春默默资助贫困学生长达两年多的事,部队从上到下都不知道,直到受资助学生的家长和老师赶来连队送锦旗。事情传开后,杨发春被战友称为“90后暖男”。1月26日,记者来到驻桂75180部队采访,才发现杨发春的“暖”可不止惊艳了这一回,他身上还有好多暖心事。

1、两年多来默默资助小学生

杨发春是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酒房乡里强村人,2012年,他来到驻桂75180部队,至今已有6年了,如今是红色炮兵连13班的班长。他这一次之所以被部队上下所熟悉,并被称为“90后暖男”,是因为从2015年底以来他一直在资助雁山区柘木镇何家中心校五年级女学生小芳(化名)的事。

杨发春给记者讲述了他第一次接触小芳的情形。2015年底,他跟随营队领导去小芳家送温暖,当时她家里只有她和她的姐姐,姐妹俩正在烧火做饭菜,只有一个菜,是素炒大白菜,并且那大白菜还不是好的大白菜,每片菜叶都烂了一半。这样的大白菜一般家庭都是扯下来丢掉,不用来炒菜的。“那碗大白菜给我带来很大震惊,我问小芳的姐姐她们父母去哪里了,小芳的姐姐害羞不回答我,我又问小芳这个问题,她当时什么都没说,只哇哇大哭。”

之后,杨发春得知小芳是在雁山区柘木镇何家中心校读五年级,他专门去了一趟学校,从校长陈秀缝那了解到小芳的家庭情况。小芳母亲早早去世,她和姐姐跟随父亲一起生活,父亲个人能力有限,一人拉扯大两个女儿很不容易。家里没有房子,3人住在小芳姑姑家。

杨发春想帮助小芳,询问陈秀缝从哪方面入手比较好。小芳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午餐问题,她姐姐读中学,中午不回家吃饭,她早晚餐跟着父亲一起吃,而中餐是她一个人解决,有时吃些剩饭剩菜,有时吃点米粉。如果他父亲没有给她钱,她中午就饿肚子。之前,学校有老师见小芳没钱吃午饭,会给她几块钱去买米粉吃。为此,杨发春决定资助小芳的午餐。何家中心校隔壁是一家幼儿园,那里能提供午餐。陈秀缝亲自出面跟幼儿园负责人沟通,让小芳每天中午在幼儿园吃午饭,费用是每个月600到700元。杨发春一次性给小芳交了一个学期的午餐费,并持续到现在。

除了午餐费以外,每次学校开学的时候,杨发春都会去看望小芳,给她送去一些文具、作业本、笔记本和书包;每年过年前,他也会去看望小芳。

杨发春资助小芳的事,部队从上到下都不知道。直到2017年底,小芳父亲和班主任来到部队给杨发春送锦旗表示感谢,这事才传开来。

2、资助不止一个学生

1月26日上午12点,记者来到雁山区柘木镇何家中心校,当天是学校五年级学生期末考试的日子。

在陈秀缝校长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小芳。小芳对陌生人有些害羞,她除了跟杨发春说话外,其他时候都是安静地坐在一旁。杨发春问她考得怎么样?她说上午考数学和英语,考得还不错,下午考语文。小芳要去幼儿园打饭,匆匆离开了校长办公室。当天中餐,幼儿园提供的菜是青菜炒肉丸子。小芳端着饭菜在操场的石凳上和其他带饭过来吃的同学一起吃,边吃边聊天。

陈秀缝站在走廊上望着小芳,她告诉记者,小芳性格现在外向了一些,之前跟同学没这么多话说。“我认为小芳性格的改变与杨发春的资助有关,她可能感觉到了家人以外的人给予的温暖。另外,她现在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一直是班上前5名。”

陈秀缝跟记者谈了她对杨发春的印象,说:“小杨这个人真的很不错,像这样的年轻人我很敬佩,他话不多,但人很实诚。资助小芳这事,他一直坚持着,至今两年多了。平时,他也会经常打我电话,询问小芳的近况。这样牵挂着一个非亲非故的人,说明小杨真的是一个善良和有责任感的人。我知道小杨这人很低调,但我觉得他这样的好人应该要让他的领导和战友知道,所以去年底我让小芳家长和班主任去部队给他送了面锦旗。”

记者了解到,杨发春除了资助小芳外,他还资助了老家一个孩子,并且一直在为家乡贫困家庭的孩子筹集衣物。

2017年6月,杨发春初中同学阿强发了一张照片在微信朋友圈,照片上一个小男孩赤着脚,衣服和裤子破旧不堪。杨发春为此联系阿强了解小男孩的情况。阿强的姐夫是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一所小学的老师,那个小男孩12岁,是阿强姐夫那个班的学生。杨发春与阿强姐夫取得联系后,每个星期给那个小男孩二三十元的零用费。除此之外,他还在朋友圈为那个小男孩的其他同学募捐旧的衣物。1月24日,他募集到了一批,并寄到阿强姐夫那里,让他帮忙分发。

去年8月,杨发春联系自己在昆明做服装生意的表姐,以进货价买了3000元的童装,然后把这些童装全部寄到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酒房乡酒房中学,让学校老师把衣物发给学校的贫困学生。另外,杨发春还持续资助老家村里一个孤儿,每个月寄给那个孤儿180元钱。

3、对自己节俭到“令人发指”

说到自己资助学生的原因,杨发春说他家庭贫困,对那些学生的经历感同身受,所以才去力所能及地提供一点帮助。“钱不用多,但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我很清楚这样的处境。”

杨发春的家在偏远农村,说到自家的贫困程度,他说:“小学一年级时,我没有书包。那时候,我做梦都想有一个自己的书包,可直到小学六年级毕业,家里都没法给我买个书包。我姐姐也是一样,小学6年也没有书包。初中的时候,我和姐姐交不起住宿费,天天步行10多里山路回家。另外,我们每个学期80元的书本费都是老师先帮垫付,家里卖了农作物再慢慢还。”

杨发春入伍后,每个月三四千元工资要留一半出来寄回家,父母都是50多岁,由于长期生活贫困,都落下了肠胃上的毛病,劳动能力有限。杨发春老家房子在半山腰上,前年山上突发泥石流,他邻居家的房子被冲走,他家的房子成了危房。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目前最大的愿望是在山下建新房。

杨发春生活很节俭,节俭的程度让熟悉他的战友惊讶,在桂林6年多了,他来桂林市区的次数只有5次,而这5次都是连队办事需要,比如带新兵过来体检。桂林所有的景区景点,他只去过一次象山公园。那是他带新兵来181医院体检,中午没事做,新兵让他带去旁边公园玩的。

杨发春告诉记者,他每个月除了生活必需品外基本上不花钱。“从部队来趟桂林市区往返车费要120元,出去玩总要买点什么吃的也要花钱。另外,日常要买的东西部队超市里都有,而且价格比外面要便宜一点,拿方便面来说,部队超市比外面要便宜5毛钱。”

4、把部队当家把战友当兄弟

虽然杨发春呆在连队很少出去,但他的生活很充实。红色炮兵连13班老班长黄俊告诉记者,他看着杨发春从新兵到老兵,再到班长,还是他的入党介绍人。“我对杨发春的评价就是他把部队当家,把战友当兄弟。”

杨发春闲暇时间除了爱窝在床上看书,其余就是爱“捣腾”。宿舍水泥地板坏了,他会修补。墙壁腻子掉了,他会刮腻子。三轮车坏了,他会修三轮车。连队的锄头铁铲坏了,他也会修,他还用钢管和水泥给连队做了5对哑铃和10副杠铃。

2016年,杨发春在连队训练场旁边用木板做了一个长2米、宽和高1米的垃圾回收桶,呼吁大家把矿泉水瓶和废旧纸箱都丢进里面。杨发春把这些水瓶和纸箱卖了,然后用来给连队买拖把和扫把。

黄俊指着宿舍门前草坪旁一条近20米长的排水沟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没有排水沟,一下雨草坪就积水。去年12月,杨发春找了水泥和砖头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修建了这条排水沟。

杨发春在战友心中的人气很高,因为他一直把战友当自己的兄弟。去年初,有个战友在训练中膝盖受了伤。杨发春帮他擦药的同时,还帮他按摩。大家这才知道,杨发春初中毕业后,外出打了一年工,做的就是足疗的活。杨发春还有一件助人的事在连队也传得很广。大前年的一次集训,杨发春和一个来自广东的战友一组,训练结束后要收拾迫击炮,别的组两人都是分工合作,一人扛炮身一人扛炮钣,炮身和炮钣各50多斤。杨发春为了照顾身体素质没有自己好的战友,他一个人把炮身炮钣全揽下。

首席记者申艳通讯员黄远利

新闻推荐

希望《天鹅湖》可以带给观众美的感受 — 访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剧院院长、艺术总监康斯坦丁·乌拉尔斯基

□本报记者刘倩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剧院院长、艺术总监康斯坦丁·乌拉尔斯基是俄罗斯的著名天才编舞大师,由他亲自创立的芭蕾舞团,成功编排了《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巨作,剧团的经典剧目...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