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共享:满城尽见“小黄车”

桂林晚报 2018-01-29 12:17 大字

位于中山路的共享单车专用停车位。城市管理与共享产品的磨合正在深入。

去年6月投放桂林的共享雨伞,如今已经难觅踪迹。(网络图片)

开篇语

2017年,晚报的报道触及了本地城市生活、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些特别属于2017年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串连起2017年桂林城市以及市民经济生活中的大多片段。而在构成2017年度性记忆的同时,这些关键词背后所代表的“大事件”或者独特现象,还将跨越2017年,在全新的2018年继续发展和产生变化,并可能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由此,也让我们对2018年有了更多的期待。而这,正是我们在岁末推出这组《跨年关键词》特别策划的理由。

刚刚过去的2017年,最火热、最贴近桂林人生活的热词是什么?相信很多桂林市民都能脱口而出———“共享”。

犹记得2016年末,共享产品就隐隐有了爆发之势,到了2017年则直接席卷全国,即使是在资本涌动并不强烈的桂林,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共享浪潮之中。

小黄车初现街头,共享汽车紧随其后接力开跑,再到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电动车……一个个共享产品粉墨登场,或疾如旋踵,或细水长流,都在2017年让很多桂林人的生活悄悄出现了一些改变。

热词回顾

“小黄车”来了

2017年4月16日,《桂林晚报》刊登的一张“‘小黄车\’来了”的新闻图片,报道的正是ofo共享单车全面投放桂林市场后的景象,而这也是桂林与“共享”的首次触电。

尽管是首个进入桂林的“共享产品”,但当时共享单车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投放,市民对它并不感到陌生。桂林市场很自然地接纳了这样一个新生的共享产品,“小黄车”很快出现在了桂林市区的大街小巷里,成为了一道风景线。

在“小黄车”不断发酵之际,另一个共享单车也很快登陆桂林。去年的6月7日,《桂林晚报》对“小红车”摩拜单车进入桂林进行了报道。自此,与原本橙色的城市公共自行车一起,桂林的共享单车市场出现了“红橙黄”三足鼎立的现象。

随停随还的共享单车模式显然更受市民喜欢,共享单车很快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影响究竟有多大?6月17日,《桂林晚报》一篇“桂林公共自行车退卡用户扎堆办理预约已安排到7月”的报道,反映了当时市民集中退卡的现象,“共享”影响可见一斑。

同样在上半年进驻的另一大共享产品,还有“Gofun出行”的新能源共享汽车。5月11日,共享汽车正式进驻桂林,首批投放的汽车就有近200辆,晚报随后针对共享汽车的使用、计费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它的入驻也让桂林共享交通得以实现出行闭环。

在共享巨头接连登陆桂林后,紧接着在桂林实现共享的,却是一把小小的雨伞。

去年6月16日,在连绵的雷雨天气中,桂林市中山路、滨江路悄然出现的共享雨伞很快引起市民的关注。记者采访得知,雨伞上安装了密码锁和二维码,市民通过扫一扫注册交押金后,就能借伞,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

实际上,这也顺应了全国的共享形势。到了下半年,全国的共享市场更加活跃,共享不再只局限在交通出行上,任何产品都想趁着浪潮到来时分一杯羹,桂林的共享市场也更加繁忙。8月,风投热门产品共享充电宝陆续出现,同时抢滩桂林市场的达到了三家公司;10月,又一家共享单车“哈罗”进入桂林,与摩拜、ofo一起瓜分桂林的骑行市场;同时,“共享垃圾桶”也在桂林现身,据报道,交10元押金可以享有2个垃圾桶的使用权,除了不再使用塑料袋来装垃圾外,还鼓励使用者进行垃圾分类,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共享模式是桂林的“本土”创意。

一个个共享产品在2017年随全国的共享风暴席卷而来,桂林正式进入共享时代。

共享单车、汽车的出现,给人们出行带来的便利无须赘述,而共享充电宝、雨伞等产品,也让人们的生活中少了那么一丝紧急与尴尬。但是,共享产品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也正在凸显。此外,在群雄争霸百家争鸣的共享市场,产品创意的更迭与淘汰也正在加速发生着。

在经过2017年的时间冲刷后,如今桂林的共享市场,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新闻推荐

微信聊工作 警惕“雷区”多

日前,一篇名为《微信上别人问你“在吗”,该怎么回答?》的文章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议,其中不少人表示,这个问题确实让人尴尬,特别是收到不熟的朋友或同事发来这样的消息时。其实,当微信与工作产生交集时,一...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