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华侨旅游经济区快速发展侨民日子越过越甜美
今年国庆黄金周,位于桂林华侨旅游经济区的乌桕滩迎来一批批郊游的市民,他们烧烤戏水,继而骑行在机耕路上,欣赏乌桕滩美景。
桂林华侨旅游经济区(简称经济区),前身为桂林华侨农场。1997年6月,自治区将华侨农场移交给桂林市人民政府管理,同年7月,市政府决定在农场地域范围内设立桂林华侨旅游经济区。近日,记者来到经济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整洁居民楼,侨民们正在新建的文体综合馆内打羽毛球和跳广场舞,还有不少市民在游览观光,体验华侨文化、异域风情的乐趣。
提到华侨农场,不少人脑海中浮现的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落户侨民的生存景象。“华侨农场过去生活条件没有现在好,发展存在诸多困难。”桂林华侨旅游经济区印尼老归侨陈兆钿在回忆起这段历史时不由得感叹。然而,随着产业升级,曾经见证着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华侨农场,没有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而是正在悄然发生变革,迎来农场的复兴。
近年来,经济区投入7000万元,兴建“侨居工程”,农场的住房也渐渐从平房变成楼房,解决了桂林华侨农场662户归侨、职工安居问题。“原来,大家的住房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因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危房改造使他们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桂林华侨农场管委会主任熊波浪对记者说。
2013年,经济区为丰富侨民的文体生活,构建温暖、和谐、贴心的“侨界之家”,投资130万元建设了文体综合馆,馆内设有气排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和表演舞台。此外还投资300万元建设15公顷核心基地;修建机耕路956米,修建主干沟渠2669米,新建蔬菜温室大棚0.2公顷。经济区“菜篮子”工程向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迈进。
“经济区快速发展,侨民的日子越来越好!我现在退休了,可以享受晚年生活,我们农场的医疗很不错。”陈兆钿的话语中透着对自己生活的满意。
记者邱浩通讯员王亚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光圣)水墨作为中国画的特质,在中国画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0月15日,一场具有较高水准的“何去何从”———当代水墨画发展方向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桂林旅游学院举行...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