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桂林当代文化和旅游密切相联访桂林历史文化研究学者、作家庞铁坚

桂林晚报 2017-09-28 11:36 大字

庞铁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庞铁坚简介

庞铁坚,男,1958年生于桂林,高级经济师,桂林旅游学会会长,桂林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喜欢旅行和阅读。出版著作多种。全程参与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起草工作。笔名有迪捷、格义、桂林一剑等。

■记者肖品林

“如果把桂林比作一个历史深厚的老宅子,它的山水风光,人们在院子外面就可以看到,可对于它的厚重历史,只有走进去听主人慢慢述说。”庞铁坚说,很多人对桂林的了解只停留在山水美景的表层,而忽略了她深厚的历史。

庞铁坚要做的,就是“推开桂林历史文化的门扉”,让人们在领略风景的同时,走进这座城市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世界。近年来,庞铁坚先后出版了《推开桂林的门扉》《行走龙脊》《漓江》《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等作品。去年,他又出版了新书《愚自乐园———一个台湾人的文化情怀》,这是庞铁坚对桂林新文化发展的关注和思考,他说:“桂林当代文化的代表,是和旅游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访谈

旅行让我学会思考

记者:您第一次到桂林是在1976年?当时对桂林这座城市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定居桂林40多年后,这种感受有什么变化吗?

庞铁坚:其实我是在桂林出生的。由于家庭的原因,从小在外地生活。1976年,全家回到桂林定居,当时感受这座城市的山和水都与我在其他地方见到的不一样,非常养眼。印象最深的,是漓江上漂着大片大片的竹筏,这都是从兴安漂下来,借助水路运到梧州去的。那时的公园,主要是七星公园和芦笛岩。象山虽然有名气,但要绕过很多旧房子才能走近。伏波山更是被破烂的民居包围着,很难找到路进去,根本就不是一个公园或者景区。相对来说,南溪山和隐山的名气要大一些。

在桂林生活了40多年,以前我觉得桂林是我母亲的故乡,现在已经成了我的故乡。城市有了很大变化,而我对它的理解也更深了,我觉得文化才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山水是因为文化才有名的。

记者:您是一个非常喜欢旅行的人,看过了世界上许多风景,还写了不少有关旅行的书。作为一个旅行达人,行走带给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庞铁坚:小时候,我家就在重庆、大理、安阳等地之间搬迁。大城市、大山深处和大平原,是我从小就接触到的不同景观。喜欢旅行,算是与生俱来的爱好吧。

至于行走给自己的最大收获么,我想起周有光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要用世界眼光看中国。我虽然远没有走遍世界,但行走得多了,自然地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比如,作为桂林人,我们都为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而骄傲,古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啊。可是,走的地方多了以后,我就会想:桂林旅游的发展,不能只靠资源吃饭吧?山西的煤炭资源是最丰富的,那个地方长期以来也主要是靠煤炭资源吃饭,现在遇到的问题就大了:环境保护问题、能源升级的影响问题、产业结构的再造问题,都是影响深远的大问题。那么,桂林的旅游要从资源型发展的路径中跳出来,应该怎么办?我们提出了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议,就是建立在开阔视野基础上的思考。

行走带来的另一个收获是: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工作生活结合起来。走得多了,停下来思考,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行,最美的风景在旅程中而不是在旅程结束后的总结里。

民宿要把主人的生活和故事融进来

记者:您早年曾发表过小说和剧本,后来怎么不写了?

庞铁坚:年轻时,一是有青春热情,二是那个年代吸引年轻人的兴趣点很少,青年人普遍是文学青年,能够发表作品觉得倍有面子。后来嘛,往大了说,是忙于工作和生活琐事的拖累,往内心里说,是找不到突破口,很自然就停笔了。

记者:近几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的兴起,博客时代似乎已经过去。我注意到您一直还在坚持写博客,为什么?

庞铁坚:我停笔了大约20年吧。2006年,受网络的影响,写起了博客。到目前为止,如果算上自己删除的博客,我写了4000篇左右,基本是自己原创,平均每天有一篇吧,比日记写得勤。

我很感谢博客这个平台。它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名气,但让我重新捡起了“笔”。我现在的文字表达比较顺畅,很大原因就是一直在博客上写。我写博客的题材比较杂,长短不一,风格有时完全不同,但基本做到了笔随心走,不会心里有啥憋着笔下却表达不出来的尴尬。

记者:最近几年,各地的民宿发展如火如荼,在桂林也出现了很多特色民宿。您认为最好的民宿应该是什么样的?

庞铁坚:按照“民宿”的定义,是指业主利用自有住宅空闲房间,或者闲置的房屋,结合当地人文和自然景观,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城镇生活之住宿处所。它的核心是:盘活了业主的房产资源和其它资源,将旅游地原住民的生活形态引入旅游者行程,完成一种文化上的交融。桂林乡村环境很好,农村也有很多的空置房,这是发展民宿很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农村的小环境包括交通条件、卫生、邻里关系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不然,难以满足民宿的发展要求。另外,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旧宅的维修和改造也是一个重大挑战。

现在,不少经济条件好、有文化情怀的人跑到乡下去投资做旅游,这是好事。不过,他们做的是精品酒店或者叫个性旅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宿。我去住民宿,一定要求把主人的生活和故事融进来。

记者:您的《推开桂林的门扉》一书,以文化发展为写作主线,梳理了桂林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您一直在政府机关从事行政、经济管理工作,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庞铁坚:本世纪初,我从城区政府调到市社科联工作,作息比较有规律了,就想做一点文化传承方面的事情。桂林是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遗憾的是,即使是桂林人,也未必说得清楚自己这座城市光彩照人的历史脉络。那些研究桂林历史的学术著作,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去读,或者说也很难读得懂。如果把桂林比作一个历史深厚的老宅子,它的山水风光,人们在院子外面就可以看到,可对于它的厚重历史,只有推开它的门扉,走进去,听主人慢慢述说,才可知其一二啊。我愿意做这样的普及桂林历史文化的工作。

挖掘桂林文化要从山水文化入手

记者:当前,桂林正在实施“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战略,在您看来桂林文化最独特的魅力在哪里?

庞铁坚:桂林文化最独特的魅力,其实就是与自然山水的自然融和。没有文化的山水叫穷山恶水,有文化的山水叫奇山秀水。人们普遍认可桂林山水美丽,其实就是认可它的文化积累。有人说,欧洲文化是海洋文化,中国文化是山水文化。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则可以进一步说: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典范。对桂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也要从这个角度入手。

记者: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是桂林历史文化的魅力似乎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才能更好地向市民和游客打开桂林历史文化的门扉?

庞铁坚:现在,王城景区已经是国家AAAAA级景区了,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造访王城,更多的客人已经开始感受到桂林历史文化的魅力。但是,同样有魅力的桂海碑林和灵渠,游客仍然不多。除了需要加大对历史文化景区的推介外,我想,灵渠正在申遗,能否把这个思路扩大一些,将灵渠、王城和桂林摩崖石刻,以及甑皮岩等,作为一个整体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呢?我到过英国的巴斯,这座城市就是整体的世界文化遗产啊。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为什么不能考虑将桂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申报呢?

记者:您如何看桂林的当代文化?

庞铁坚:自古以来,桂林文化就是不断接受包容外来文化,进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我认为,桂林的古代文化,比较典型而完整地形成历史演进史的,是摩崖石刻;桂林近代文化的代表,是抗战文化;桂林当代文化的代表,是和旅游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愚自乐园的投资人把世界各地的雕塑家请到桂林来进行雕塑创作,这个过程及其这些雕塑作品,是今天桂林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我出版了一部新著《愚自乐园———一个台湾人的文化情怀》,就是我对这个桂林新文化发展的关注。

新闻推荐

到桂林“后花园”品味侗乡文化湖南通道旅游推介会在桂林举行

本报讯(记者苏文娟)最美侗乡,好运通道。24日,通道侗族自治县在桂林举行旅游专场推介会,热情邀请大家前往桂林“后花园”品味侗乡文化。据悉,随着包茂高速通道至桂林段今年10月中旬开通,桂林前往通道将只...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