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抗战舆论根据地到红色教育基地救亡日报社旧址的前世今生

桂林晚报 2017-07-18 10:58 大字

修缮后的救亡日报社旧址于今年7月1日向公众开放。

■杨力叶文/摄

桂林市繁华地段的太平路口,有一幢旧式建筑,这就是救亡日报社旧址,在抗战时期,提倡抗日救亡的进步报纸《救亡日报》以此为据点,开展抗战宣传工作,发出反对日本侵略的呼声。

今年7月1日,经过复原修缮的救亡日报社旧址向公众开放,成为桂林市又一处以抗战文化为主题的参观游览景点。

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宣传

《救亡日报》原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该协会是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前在上海成立的,实际上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以上海左翼革命文化工作者为中心的文化界抗日救亡的统一战线组织。

《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24日,《救亡日报》记者兼采访部主任周钢鸣在回忆文章中说:“《救亡日报》的创建,是为了促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救亡,坚持抗战,促进团结和进步,要求实行政治民主,争取民族解放的胜利。主要宣传内容有抗战救亡言论、上海抗战新闻、各地救亡抗战活动的报导,及抗战文化运动的消息、国际新闻评论等。”

《救亡日报》创刊时,正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初期,由郭沫若任社长,选举出国、共两党人参加编辑和经营,国民党方面是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汪馥泉等,共产党负责人是范汉宁,夏衍任总编,阿英为副刊主编。

1937年11月21日上海沦陷后,《救亡日报》被迫停刊。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夏衍在上海沦陷后去广州复刊《救亡日报》。1938年元旦,《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关于办报方针,1938年4月下旬,周恩来在武汉与夏衍长谈时有了具体的指示:“总的方针是宣传抗日、团结、进步,但要办出独特的风格来,办出一份左、中、右三方面的人都要看,都喜欢看的报纸。……通俗易懂,精辟动人,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讲国民党不肯讲的话,讲《新华日报》不便讲的话。这就是方针。”

《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不久,代表国民党方面的编辑主任汪馥泉就借口看病和夫人去了香港,再没回来,因此《救亡日报》实际成了一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活动的报纸。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救亡日报》不得不再次停刊,将阵地转向抗战文化城桂林。

《救亡日报》在桂林太平路复刊

《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首要面临的就是经费的问题,经周恩来电告在香港的廖承志,让他尽力协助。廖承志从海外华侨捐赠的抗战经费中拨款一千五百元港币,周恩来和郭沫若在桂林与李宗仁、白崇禧商谈《救亡日报》复刊事宜,获得他们补助的二百元开办费用,这笔费用最后并未到位,但相当于经李、白首肯,获得了在桂林办报的“通行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救亡日报》计划在1939年元旦复刊,但是由于日机在1938年轰炸桂林市区,《救亡日报》暂时借住的房屋被炸,加上接洽印刷业务等,延迟了十天。

《救亡日报》社长仍是郭沫若,但他在重庆,所以报社的事,一概由夏衍主持。社址在太平路十二号的一幢简陋的平房里,这幢房子房东姓陈,1938年租给了《救亡日报》作为办公的地方。据《救亡日报》记者华嘉回忆,当时报纸分三个地方办公,社址是在太平路十二号,营业部在太平路口东边的桂西路(即今天的解放西路)二十六号,编辑部和印刷厂都在白面山。夏衍在太平路十二号坐镇,吃住和工作都在这里。当时的太平路十二号和现在没有多大差别,“门前有个围墙,围墙内有个院子,建筑物是挺坚实的木楼,还有一排附属的平房。这个社址没有搬过家,一直都在那里。”

《救亡日报》一直坚持到1941年2月28日,因为皖南事变而导致停刊,总共是两年一个月又十八天。

抗战大后方重要舆论阵地

抗战时期,桂林聚集来自各地的人士,把党的声音迅速地传达到桂林显得尤为重要。当时夏衍主持工作,除看大样外,社论和时评大部分是他写的。

国难当头,《救亡日报》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战的文章,如阳太阳的《关于抗战画展》、江子美的《新绘画的展望》、李仲融的《从〈虎爷〉演出谈音乐运动》、林林的《关于〈江汉渔歌〉》、林焕平的《看戏谈》等。艾青到桂林后一时没有合适的工作,夏衍便邀请他去主持《救亡日报》副刊,使副刊办得有声有色。

《救亡日报》版面八开,但分量厚重,很多文化人为它写稿,第一版改为全刊登时事消息。单以报纸的副刊论,便有林林主编的《文化岗位》、欧阳凡海主编的《批评与介绍》、艾青等主编的《诗文学》等。这些副刊的轮流推出,加上其他版面的专栏文章,使《救亡日报》成为西南地区读者最喜爱的精神食粮之一。

《救亡日报》坚持正义,一直理直气壮地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还揭露汪伪叛国投敌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为。同时夏衍跟桂系十五集团军韩练成副师长在交往中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帮助韩练成认清形势,更新思想,使韩练成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位抗日名将。

夏衍在主编《救亡日报》时,鼓励文学新人秦似勤奋写作,帮助他成为桂林文化城的知名散文家。

《救亡日报》兴盛时,日发行量达8000份,影响及于西南、华南各省与海外,成为我党宣传抗战的重要舆论阵地。

新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救亡日报》在桂林运作期间,太平路十二号既是夏衍等人工作的地方,又是文化人经常来往的公开地方,不少人通过这里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接上头。

但是太平路十二号这个地方后来毁于战火。

重建后的救亡日报社旧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由自治区英山柴油机厂使用和管理。1984年10月8日,该处经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市委、市政府将“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重要举措作为发展文化事业的一个指导思想,并有侧重地对桂林的历史文物进行有步骤地收集、挖掘和整理。救亡日报社旧址也被列入复原陈列的计划之内。2016年,在经过前期精心准备之后,旧址内原来的住户陆续搬离,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工作正式开始。

近日,记者到救亡日报社旧址采访。这座年代久远、清幽的小院有前后两栋楼房,前栋为两层木结构建筑物,后栋是西式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前栋建筑前挂着一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口号式木刻对联,里头陈列按照当年的摆设,不时有民众进入参观,而地址也变成了太平路四号。据在场的管理人员介绍,该处的修缮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于7月1日当天对公众开放。

作为桂林市“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重要举措的成果之一,它的开放,将为增强桂林人的文化自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国防教育,以及桂林的红色旅游产生积极的作用。

新闻推荐

烈日骄阳下的文明接力——— 桂林日报社小记者“发现社区的文明力量”活动(二)走进百梓社区、清风社区

小记者们在何信纪念馆聆听馆长何平讲述他父亲何信抗日的感人故事。记者桂晨摄小记者们在清风社区的阳光家园活动室内跟着残疾人一起体验手工制作。记者李凯摄小记者们参访蒋翊武就义纪念碑。...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