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怀揣着梦想和希望远行

贺州日报 2017-05-17 11:35 大字
□朱云双

写作的希望和种子,一经播入心田,就会在心中生根、开花和结果,这是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不变的信念和观点。

蓦然回首之际,年过半百的我,已在写作学习和写作教学之路上,走过了三十余年。

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大约是1985年春天——我读大一的第二个学期开始,便有意识地想学习文学创作。那时,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期刊阅览室里,每天就开始有我的身影。从全国各地报纸的文艺副刊,到《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十月》《当代》《收获》《花城》《小说月报》《散文》《随笔》《作品与争鸣》等各级各类文学期刊,都成了我的挚爱。我从作品里吸取着营养,感悟着文字的魅力,以及对自己心灵的淘洗。慢慢地,从摘抄文句,记录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心得,到执笔创作,听从内心的召唤,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我写作的缘起。

然而,写作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在此后的几年里,我一直都在默默地坚持着阅读、写作与投稿,但接到的总是退稿。如今,在我的抽屉里,仍一直保存着厚厚一叠各报社给我的退稿信,有铅印的,也有手写体。或许,是我的努力与悟性不够,直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我才在当时桂林地区刚刚创办的《漓江日报》副刊上,公开发表我的第一篇作品。

我深知起步的艰难,也懂得第一次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作品,对于一个苦苦追求的写作爱好者而言,意味着什么,那是何等的激动、快乐、幸福与欣喜!

有鉴于此,所以在后来,与文友们相聚或交流时,我曾不止一次地对自己熟悉的报刊编辑朋友们说,感谢他们对年轻人、对大学生的关心、厚爱与扶持。虽然,从表面上看,编辑老师们只是修改、编发了学生们一两篇稚嫩的文章作品,但是,正是这一两篇文章作品,于年轻学子们而言,却是播下了一粒写作的希望和种子,让他们在写作学习的漫漫长路上,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幸福,获得前行的巨大动力和信心。

因此,每当班上有同学公开发表作品,我总会想方设法为他们找来报纸,让他们在课堂上朗读,介绍写作体会和经验。我想,这既是一次回顾和总结,也是一次很好的写作学习经验交流与探讨。

事实胜于雄辩。

当同学们看到那些在作文评讲时,曾经在班上读过的文章,陆续走上报刊,纷纷变成为铅字的时候,我想,再多的言语,也比不上此刻带给他们的触动和鼓励……

写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是当代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学好写作的意义,自不待言。

如今,回顾这近一年来,与大学生们共同走过的学习之路,看到他们在《贺州日报》上公开发表的一篇篇作品,就如一个老农面对金秋成熟在望的田野。这一刻,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欣慰与释然,而所有曾经的付出和努力,也便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写作,或者说文学创作,是一条永远没有尽头的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以此和年轻学子及文友们共勉!

新闻推荐

以文为证 感恩母爱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老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