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姐的 “美食家”之路□黄 依
老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我对她的评价只有一个词:厉害。怎么个厉害?她是个学武而能文的人物,论理或斗嘴,学文的我都不如她,论武我更是举手投降。我最叹服,还是她的厨艺。
小时候爸妈忙,经常是她带着我和妹妹一起煮饭菜。记得放学回家,她一声吆喝“煮饭了”,我和妹就开始忙,我负责煮饭兼烧火打杂,妹妹偶尔洗菜,等我们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好了,她才施施然过来炒菜。爸妈回来有饭吃,就夸老姐懂事能干,她满脸放光;妹妹小而能做事,也得大力表扬;然后到我这里“不错”一个词就完了。想想我活做得不少,表扬却没几句,不服啊。现在偶尔忆旧,姐就说,你烧火烧得不错的,不过“伙夫”再好,更重要的还是厨师不是?没我,你们行吗?她一脸得意,厨艺至今不精的我也只能叹息。
老姐的厨艺不错,大概得益于她很会吃,是个资深“吃货”。她在桂林读大学,第二年开始无辣不欢,有一回炒空心菜放辣椒,我吃得眼泪都出来了,她却津津有味:“我就放一点啊,不辣嘛!”看到爸妈也有点难接受,她转而表示:“好吧,下次我自己弄个调料盘。”某年过年,她兴致勃勃要做个“金盆藏玉”,这名字听得我和妹两眼发光,连爸妈都觉得这菜定然高大上,结果第二天才知道是把马蹄中间挖空装肉馅蒸的一道菜。她觉得蒸熟的马蹄好吃,而我更怀念那被挖掉的马蹄肉——马蹄生吃多甜脆清爽啊!志不同道不合,大概从那时候开始,她就欢快地奔着“吃货”方向去了。
工作成家之后,姐的“吃品”逐年提高,有孩子之前经常在家吃饭,有孩子之后就开始“外带”,孩子上小学之后她开始“全城吃”。哪里有好吃的,从粉到面到饭,从中餐到西餐,从主打菜到特色菜,从餐馆到农家乐,从吃味道到吃氛围,老姐一一体验,那种关注与潇洒让我叹服。她经常在网上晒她吃的做的各种好菜,害得我直流口水,连呼“求带”。不过确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老姐的“吃货”品味大大提高,厨艺也因此激进。有一段时间她潜心钻研“柠檬鸭”和“红烧肉”的做法,直至做得喷香。我吃过她做的柠檬鸭后,对鸭肉不再排斥。不过对她的口味,有时我也不敢苟同。某一年她邮寄几个云腿月饼给我们,咸甜肉松馅的,我们都不爱吃。她得知我们不爱吃,遗憾得很。
最近两年,老姐开始对面食制作感兴趣,因为孩子喜欢吃。她变着花样做包子和饺子。从和面到做馅,包好蒸好冻好,一套程序做下来需要两三个小时,她很耐心。为了让包子或者饺子更好吃,她不断试验,推陈出新,还网购了一套专用蒸锅。姐夫一度哀叹:“一日三餐全包子,打嗝都是包子味。”姐冲他翻白眼:不好吃吗?那你干嘛还老怂恿我做?钓鱼时还乐滋滋带着去?最终,姐做的包子供不应求,本来只为孩子当早餐或者宵夜,可他拿去学校多被同学抢吃,自己倒没吃饱。姐的友女们尝过后也赞不绝口,纷纷建议她去摆早餐摊,真是“名声在外”。得知老爸也爱吃包子,姐有时特地做了拿回来给他,吃得老爸也频频点头。
我觉得老姐实在是心灵手巧,学什么精什么,太厉害了。对这个做事有钻劲有悟性有成就的人,我只能膜拜。都说只要抓住人的胃,就抓住了人的心,美味的饮食凝聚着老姐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家庭的热爱,这份爱,这份“懂生活”,这份“巧生活”,让平凡的日子变得如此温馨而美丽。
新闻推荐
都因电酿惨剧安全二字须牢记南国早报桂林讯(记者唐晓燕)月日晚,在桂林市翊武路丽泽桥附近,一名上身赤裸的男子倒挂在电线杆上。市民发现后报警,供电部门切断电源后,消防队员将男子救下地。经现场医护人...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