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 近——— 读郁钧剑《家在桂林》
□李铭
秋风萧瑟,正是闭门读书的好时节。一场秋雨桂子飘香,读书的时候周身都是桂花时淡时浓的味道,这个时候读郁钧剑先生的《家在桂林》特别相配,仿佛从书里飘出了如桂花般浓郁的“桂林味道”。郁先生的作品倾向写实,过去的回忆与现代的印象相互交织,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由此及彼,去思索、去探寻,而在这样的思索寻找过程中,给我感触最深的,竟然是一种亲近的感觉。
书是作者思想的随笔与历练的总结,书中郁钧剑不是电视荧屏上的全民偶像,而是一个质朴的“老桂林”,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带领读者穿街走巷,品尝苦乐哀愁。郁钧剑在桂林出生长大,像很多人一样,因为求学谋生选择了离家北上的道路,携带着自幼桂林文化熏陶的印记,不远千里前去追寻艺术梦想。在他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却屡屡回望,用最贴心的文字来表述他最难忘的家园。
他说“记忆里看电影最激动人心、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回忆,还是在机床厂的操场上”,“我童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去租公仔书的店里看书”,“十字街附近有卖萝卜糕、米豆腐的,卖油条、糊辣的,卖绿豆沙、芝麻糊的,卖大眼发糕的,卖甜酒鸡蛋汤圆的,应有尽有。所有这些桂林小吃中最有特点的是糊辣,小时候我很爱吃这一口”,看露天电影、租小人书、十字街买小吃等场景,都是直接击中读者心灵的集体记忆,几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只是在时空上、细节上略有差异,但就是这样看似平常且亲切的叙述,将所有人带入了郁钧剑的文本世界。
有作家说自己写的文字期望给为数不多的朋友,熟悉的或者陌生的,但他相信有着相似美学与价值观的人,最终会相遇。而我就是通过陌生而又熟悉的文字,与郁钧剑先生相遇了。我相信因为这份独特的“亲近”感,会有无限多与我类似的人终将与郁先生相遇。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刘静)11月4日,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中心组召开扩大会议,专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对全系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做出了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