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
徐捷在讲座中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经常感到孩子很难教。2012年12月29日,广西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桂林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站专家组成员徐捷教授,在大讲坛为大家讲述矫正儿童不良行为的科学办法。
徐捷从案例入手,介绍了不恰当的引导是怎样“帮助”孩子形成不良习惯的。
比如,小朋友要妈妈买小玩具,不被满足就发脾气大哭。妈妈告诉他,如果停止哭闹就买。结果,孩子以后买东西的要求越来越多,每一次都哭得更厉害。又比如,有的孩子偷偷把同学的小学具带回家。父母跟他讲道理,让他把东西还回去并尽量满足他的需要。可类似的事情持续发生,生气的父母不断斥责与体罚,孩子也只是改了几天。
徐捷说,孩子的行为习惯是逐步养成的,一旦养成,改变起来就会很困难,家长应该要在“萌芽”时就予以制止。以上的案例错误地使用了强化、消退和惩罚等矫正手段,所以没有达到改善儿童不良行为的目的。
所谓强化,就是从点滴小事上发现孩子的积极表现,给予表扬,增大孩子在今后重复这种行为的几率。比如,当孩子起床后主动叠被子,家长要称赞。第二天,孩子可能不仅叠好被子,还可能摆好枕头。如果再次得到称赞,孩子就有可能养成积极整理床铺的习惯。如果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或者有了不良的行为,家长应该明确制止。比如,孩子为了买玩具而哭闹时,家长都要置之不理并明确告诉他为什么不能买,无须跟孩子太多的纠葛。
如果强化被不当使用了,造成孩子的不良行为产生或者增加了,可以用消退的办法改变孩子被强化的不良行为。
所谓消退,是有意地忽视不当行为,对之不作直接反应。如果种瓜得瓜,那么下次种瓜人还会种瓜。如果种瓜一无所获,他以后可能就会逐渐减少种瓜的行为。比如,孩子在家写作业时不喜欢动脑,总是问爸爸妈妈。后来,爸爸多次表扬邻居孩子学习认真勤奋,告诉孩子只有认真思考才能得到指导,孩子就会慢慢减少偷懒。又比如,孩子经常在夜间无故哭闹,总是要父母哄。后来,父母不再关注孩子的哭闹行为,即使孩子哭闹得更严重。这样,孩子的哭闹就会很快减少,甚至接近完全消失。
徐捷提醒,在消退的过程中,孩子问题行为的强度、频率、持续的时间很有可能增加,一旦成年人妥协,以后再改变这个行为就很难了。不良行为在消退结束后也可能复发,一旦再次得到关注,改变此行为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惩罚,是很多家长使用的矫正方法,但这种方法也是一把双刃剑,正确使用可以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使用不妥便会有负面效应。徐捷说,要防止惩罚让孩子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并引发攻击性行为。否则,孩子可能会因为家长的行为而学习到这种惩罚方法,并用在其他人身上。惩罚的效果虽然非常快速,但是它经常没有长效。父母、老师需要慎用惩罚,才能避免在教导孩子的时候过分依赖这种方式。
记者梁亮文/摄
新闻推荐
两个孩子在家长租住的校园内玩耍(2012年1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劲峰摄远离城市的喧嚣繁华,逃离升学和考试的压力。近日,武汉7对父母放弃城市的优质教育,在乡下找了一所废弃的小学,自己教孩子诵...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