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3年 我要退休了

桂林晚报 2013-01-23 01:59 大字

昨天,市内一家养老院内,几位老人正在玩牌。

记者李凯摄

首席记者龚亮勇

跨进2013年,一些人将迈入退休阶段。学习、工作、婚姻、生子、拼搏,他们大半辈子如同表芯运转不曾停歇,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的暮年,他们将归于何处?

这是很多即将退休的人必须直面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也同样无可回避。因为,他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桂林60岁及以上人口为70.13万人,占桂林总人口的14.7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8.66万人,占10.25%,桂林老龄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沉重的老龄化数字背后也有令人欣慰的元素:桂林一直在积极调配资源,努力为越来越多的老龄人提供有保障、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2013年,桂林继续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我的梦想:安享晚年

跨入2013年,刘敏办结退休手续,正式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活。

1972年,刚满20岁的刘敏进入桂林市食品公司工作。从普通员工到管理岗位,40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后,当年青春气盛的小伙如今已步入老年。

脱离工作岗位,再也不用朝九晚五,刘敏的时间一下宽裕起来。于是,他开始着手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

锻炼是个打发时间的好方式。刘敏喜欢游泳,夏秋两季每天都要在漓江畅游。如今正值寒冬,他于是将锻炼方式改成每天早晚散步。让他高兴的是,如今的桂林城处处是美景,不愁没地方散步。“一个木龙湖,我就能走上个把小时。”

除了锻炼,刘敏还有时间重拾自己的另一个爱好——— 唱歌。每周六,他都要搭乘公交车,从位于北极广场附近的家中去文明路的老年大学声乐班练习唱歌。“以前工作忙,根本没时间去系统学习,现在,我可以乐在其中了。”

刘敏每月的养老金有2130元,同样退休了的老伴每个月也有1400元左右。对于身体不错的老两口来说,这些钱能让他们衣食无忧。但刘敏有一份远忧:将来年迈时,有没有适合的养老院可供生活?

刘敏的独子在南宁工作并定居,而老两口不愿离开山清水秀的桂林去随儿子生活,同时也希望给儿子更多为事业打拼的空间。“现在这样还行,但将来自己岁数大了,身体不好后,是否住得进养老院呢?”

对于桂林养老业的现状,刘敏不禁有些担忧。据他了解,在市区里,设施、环境、管理等条件较好的养老院不仅数量有限,且床位往往供不应求,想找个舒适些的养老院并不容易。

除了刘敏的这一担忧,住养老院每月动辄上千元的费用,也是不少老年人担忧的事情。

苏怡芳老人的老伴9年前从厂里病退,身体一直不好,身边需要人照顾。但老两口两个孩子的经济状况也不太好,不能为父母请保姆。因此,没有固定工作的苏怡芳一直在家服侍老伴,两口子靠着她老伴每月1600元的养老金过日子。

不过,这种紧巴巴的日子也渐渐难以维持。苏怡芳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再过些年,我可能也需要人照顾了,如果不要孩子照顾,就得住养老院,可两个人的费用加起来,孩子负担得起吗?”

相对于刘敏和苏怡芳,住在秀峰区东华社区太和里的郑云(化名)的养老问题则来得更迫切。

郑云今年刚满60岁,患有间歇性精神障碍,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工作单位。寄住在弟弟家的他每月生活来源全靠320元的低保金,随着年岁增长,花销越来越大,生活变得愈加窘迫。

东华社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社区里像郑云这样的重度残疾人员有6个。安享晚年,对于他们来说将是一个大难题。

下转07版

新闻推荐

古桥路 文苑路 榕门路 飞虎大道……每个路名都饱含真情 市民积极给临桂新区道路取名

本报讯(记者张鲲)一个仅有三五个字的路名,不仅包含了丰厚的历史人文,更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临桂新区建设的支持和关注。记者昨天从临桂新区管委会获悉,目前他们已收到社会各界群众的来稿200余份。每一个...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