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特色的侗族疱颈龙舞

桂林晚报 2018-02-12 12:34 大字

龙胜侗族民众跳起疱颈龙舞。(资料图)

舞疱颈龙所需要的演奏乐器。(资料图)

案桌上摆着的便是疱颈龙。(资料图)

■杨海标龙政

你见过只有两个人舞动、只有龙头、没有龙身和龙尾的龙吗?如果你春节正月来到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侗乡,就会欣赏领略到别具一格、趣味盎然、精彩绝伦的疱颈龙舞。那腾空雀跃、身飞如燕的技艺,会让你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疱颈龙舞也因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表演技艺,于2012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疱颈龙舞从传统龙灯舞演变而来,是祭祀舞蹈演变为娱乐兼体育舞蹈的一种形式,两者都是民间龙崇拜的体现,都一样表达着消灾、祝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理诉求。不同的是疱颈龙简化到只留下龙头和龙宝,省去了龙身和龙尾,这在中国无数龙的形象中,是绝无仅有的,它几乎简洁到了极致。由于龙头颈下伸出一个似葫芦的疱囊,故称“疱颈龙”,侗语称“龙国虽”。但在表演上疱颈龙却比传统龙灯要舞得激烈、劲爆。它大胆地吸收和融入了民间舞狮、武术及体育竞技中的艺术元素,成为一种别开生面的民族民间舞蹈,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每到春节期间,村村寨寨便传来“咚锵咚锵”热闹的锣鼓声,人们涌出家门,循声而去,加入到热烈的观众队伍中。观赏疱颈龙舞也成为平等镇侗族群众春节期间一项盛大的娱乐活动。

舞疱颈龙的来历还有一段颇有神话色彩的传说:相传唐朝有一龙神,因不思民间疾苦,玩忽职守,任意克扣雨水,触犯了天条,天帝要惩罚它。为了逃避惩罚,它便求助一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告诉它,只有唐太宗李世民方能救他。于是,龙神半夜托梦唐皇求救。当唐太宗得知监督龙神的是他的宰相魏征时,第二天便邀宰相对弈,以借机解救龙神。时值中午,宰相边下棋边昏昏入睡,唐太宗以为宰相累了,没有惊扰他,谁知魏征梦中将龙神斩成两段。见唐太宗没有相救,龙神气成“疱颈”(即大脖子)。后来龙神遇上玉帝大赦,被发配到渭水河充任河神,唐僧去西域取经时,玉帝又使其变成白龙马。由于助唐僧取经有功,玉帝准其恢复龙神之职,因原身被斩断已无法恢复,故只留下一个大脖子的龙头。为了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每年农历正月,侗族群众便制作疱颈龙,游村串寨,欢庆娱乐,舞疱颈龙成为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舞疱颈龙的道具只有一个龙头和龙宝。龙头用上等的楠竹细竹篾精心编织而成,重量仅有三四斤,小巧玲珑,外表用薄绵纸糊上,中间插一支棉腊。点燃棉腊后,亮光四射,龙嘴、龙舌、龙眼、龙角等整个龙头顿时熠熠生辉,夺人眼球。龙宝亦是用竹篾编织成的一个小圆球,中间也置放一根棉腊,下方安一根手柄。

舞龙一般是在吃完晚饭后,在寨子的鼓楼坪上进行,并在鼓楼坪的中间置放一张结实的八仙桌。舞龙时,由两名壮汉进行表演,一人持龙头,一人持龙宝,伴着富有节凑的铿锵锣鼓声,龙头追着龙宝,时而在地上雀跃,时而在八仙桌上翻腾,时而跃过桌面,时而双方对角倒竖蜻蜓,动作明快,复杂多变,配合默契,那优美娴熟的技艺,让人眼花缭乱。据说如果没有经过三五年的学习,是难以上场表演的。由于历史的原因,疱颈龙舞在龙胜其他村屯都消失了,只有平等镇平等村松树坳屯还在流传。松树坳屯地处半山,疱颈龙舞的技艺是200多年前迁徙到松树坳的第一代先民石仁尚从原居地山脚下的平等大寨带来的,在这里足足传承了10代人。好在如今有了项目传承人,老师每年都要为年轻人上课培训,一批富有朝气的年轻人正在加入到表演的队伍中来。

疱颈龙舞的动作相传有七十二个套路,但现在流传的只有二十多个套路。它分为地上舞蹈和桌上舞蹈,地上舞蹈动作有开二门(即金门、银门),开四门(寓意为东西南北财),龙王滚车、画眉跳杠、鲤鱼上滩、雪花盖顶、大荷包、小荷包等;在八仙桌上的舞蹈动作有神龙赐福、鲤鱼跳龙门、台角跳转、台桌倒立、麻雀栽花、猴子翻梁等等,它是集乐器、杂技、武术、体操和舞蹈于一身的综合性表演,特色突出,精彩纷呈。作为疱颈龙舞的发源地,从1955年起,平等村的疱颈龙舞曾多次参加全国、全区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或表演并获奖,受到了观众的追捧和称赞。

疱颈龙舞是侗族文化的一朵奇葩,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独特的技艺焕发着迷人的光芒,是侗族儿女留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新闻推荐

立春到 春牛闹

品味乡愁本报记者李春生通讯员黄勇丹文/图立春之日“闹春牛”,是侗族传统习俗。“闹春牛”既庆祝头年的丰收,又通过拜节的形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成为侗家新春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2月4日是立春,龙胜...

龙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龙胜各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