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水青山间的“凤鸡倌”

桂林日报 2017-12-14 11:30 大字

潘必航在给凤鸡喂食。他说,他虽是一个残疾人,但从来没有觉得命运不公平,只要肯努力,一切都有可能。

潘必航在检查凤鸡的生长状况。

潘必航在分拣刚刚捡回来的鸡蛋。他说,在深山中养的鸡好吃,鸡蛋也不例外。

潘必航是一个非常注重学习的人,并运用到实践当中。图为他在给鸡苗注射疫苗。

潘必航夫妇在装车外运凤鸡。如今,潘必航养的凤鸡供不应求,远销四川、重庆、广州、南宁等地。

□本报记者刘教清通讯员黄勇丹蒙树梅文/摄

提起残疾人养鸡大户潘必航,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勒黄村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靠自己辛勤的劳作改变命运的强者,不仅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更是赢得了邻里乡亲的交口称赞。

“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要感谢政府和我的妻子,今天的成就和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是分不开的。”12月13日,在潘必航的养鸡场,夫妻俩正在为客商装车外运凤鸡。潘必航一边忙碌,一边和记者聊起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潘必航1975年出生于龙胜镇日新村,接生时不幸腿部拉伤骨折,下肢落下残疾。但他发奋学习,考上了玉林财会学校,毕业后到县里计生部门工作。两年后生性好强的他又选择了“下海”,先后经营过宵夜摊、照相馆和饭店,当起了小老板。但潘必航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发现,妻子所在家乡龙胜镇勒黄村的父老乡亲生活在青山绿水间却过得十分贫困,而且当地海拔较高,山林广阔,适合养殖。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决定:关掉饭店,回妻子的老家养鸡,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2007年,在妻子的支持下,潘必航开始尝试肉鸡养殖。起初小打小闹,只圈养了150只肉鸡。在养鸡的过程中,潘必航依然秉持好学的态度,为了观察肉鸡的生存状态,他有时在30多摄氏度高温的鸡舍中一蹲就是大半天。

肉鸡养殖不仅需要精心付出,还需要懂技术。他买来一册册专业书籍,自学养鸡知识,还多次到20多公里远的养鸡大户家中求教,解决养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熬过了大半年,又大又肥的肉鸡终于出栏,潘必航却累得瘦了30斤。第二年,潘必航的养鸡规模发展到了4000只。妻子也辞去了在县滑石粉厂的稳定工作,回家协助他养殖凤鸡,夫妻俩的养鸡场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

2011年,龙胜凤鸡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而且近年来,龙胜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养殖凤鸡的激励政策。借着大好形势,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潘必航的养鸡场发展到3万只的养殖规模。但今年初由于受到禽流感的影响,导致养鸡场2万多只鸡无法正常销售出去,亏损达18万元。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打击。

幸运的是,龙胜政府一直有产业扶贫扶持方案,每年给予每只鸡苗约3元的扶持。利用扶持资金,潘必航又贷款10万元,利用海拔高、无污染、生态好的优势,对养殖场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整治,养鸡场重新购进了2万只鸡苗。经过精心的管理和多渠道联系客商,鸡场终于扭亏为盈,重新进入正常的经营轨道。

由于鸡场建在海拔800多米的龙胜深山里,加上鸡场采取林下放养模式,出栏的凤鸡品质非常好,深受客商青睐。如今,潘必航养的凤鸡供不应求,远销四川、重庆、广州、南宁等地。

“要把绿水青山变成农民发展产业的优势,带动父老乡亲共同勤劳致富是我的一个梦想。”潘必航说,在他的影响下,龙胜镇勒黄村成立了凤鸡协会,有20多家农户加入,相信以后会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新闻推荐

大山里有个“书法村”

?村里的老老少少把写好的书法向记者展示。?大字,小字,新寨的村民们提笔就能来。蒙志祥还没上小学的孩子看到爸爸写书法,忍不住也要来两笔。书法在新寨,已经融入到大家的骨子里。笔墨纸砚,每家每户都有...

龙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龙胜各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