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九旬老人笔耕不辍:要给后代一个记忆

桂林日报 2016-08-05 02:05 大字

今年94岁高龄的陆德高仍在笔耕不辍,无特殊情况,他几乎每天都在写个不停。

陆德高不仅当过武工队长,还获得了不少荣誉。这是他上世纪60年代获得的证书(奖状),至今还保存完好。

尽管已94岁高龄,陆德高仍在不停地写东西。这是他近期正在写的小小说。

■本报记者刘教清通讯员蒲庆锋文/摄

一张简单的木头方桌,一张陈旧的木板凳,一支水性笔,一叠厚厚的稿纸……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退休干部陆德高30年笔耕不辍,写侗寨文化、诗词、小说,以及各种各样的心得体会百万余字,将半世纪以来的历史变迁、个人感悟等,用白纸黑字记录下来,给后人以启示。

翻开陆德高的履历,不难发现,他种过田,打过工,还参与过“爱青会”,当过老师。而早在上世纪40年代,还曾任桂北支队武工队队长。

回忆起当年的烽火岁月,今年94岁高龄的陆德高用低沉的声音说,那时参加革命工作,很苦“可个个与敌人斗争的决心却很大,几乎个个抱着为革命随时牺牲的精神在工作。”

爬山、扛枪,与敌人在山里周旋,陆德高说,自从他1948年参加“爱青会”后,紧接着又当了武工队长,他们那一代人做了很多事,“可惜当时没有机会留下影像,也没几个懂写,就没好好地记录下来。”

正是心有遗憾,陆德高在新中国成立后,来到中南民族学院深造学习。“那时就想多学点文化,觉得将来肯定有用。再说,我想把我们一辈人的事记录下来,没文化不行。”

有了目标和追求,陆德高在校期间,如饥似渴地学习。

大学毕业后,陆德高首先来到了广西民委工作。“后来回到龙胜当教育局副局长,还参与龙胜县志的编纂。”直至工作40年后,于1986年正式退休。

对陆德高来说,退休是“退而不休”。他觉得,“自己有时间了,应该写点东西。”

退休后,陆德高每天做“两件事”:看和写。他看电视只看新闻,看报纸和杂志,重点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健康养生、历史、战争等等。他将自身参与的战斗以及身边的战斗,用诗词、散文和小说的方式表现出来,每天笔不离身,写不停。

陆德高清楚地记得,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几十万字的诗词,取名叫《艺海扬帆》,具体表现上世纪40年代发生在龙胜及周边县镇的一些革命战争。

就在陆德高年过八旬时,他仍然深入到村寨,调查访问,了解各种建筑有关的细节以及各种历史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各个关键时期生产兴衰的具体数据,最终编著完成了20多万字的《平等侗寨史》。

风雨几十载中,他还主编了《龙胜各族自治县离休干部诗文选集》,给《中国侗族村寨文化》大量供稿。“前后相加,我写了一百多万字。”谈到为何这样执著,陆德高只讲了一句话:想留给后代们看看,让后代人了解老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和文化。

可很多人并不知道,陆德高是怎么样辛苦地坚持下来的。儿媳何凤宣说,退休后,家公一直参与老年大学的学习,每月16日是雷打不动要集中去学习的,“原来一共有90多人,现在老同志‘走\’了不少,只有9个人了。”而近几年,家公多次住院,“最近一次是2014年,家公把脚摔断了。”

尽管在住院,陆德高却让家人把笔纸拿到病床上,每天写几笔。

“写不出的字,就空着,有时半夜起床拿电筒翻字典,也要把字填写进去。”陆德高的保姆朱艳芬说,陆德高每次都是用笔写,写完之后,她就拿到街上去打印出来,“一年打印的钱,都至少花一万元了。”

可了解陆德高的人都知道,他平时很节俭,不舍得买任何物品,可他用来出书、打印的钱,花了无数。何凤宣说,家公的书架都是40多年前买的。

可前不久,陆德高坐在轮椅上,将1万元特殊党费交到了组织部门。他说他老了,不能为国家做什么贡献了,就交部分特殊党费,反正这些钱也是国家给他的。

新闻推荐

“坚强姐”需要更多关爱□ 风之声

连续几天来,广西“坚强姐”跪着去打工的组图占据着各大新闻网站的醒目位置,特别是她“做人要有骨气,不靠天不靠地,要靠自己挣生活”的自强自立精神,感动着无...

龙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龙胜各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