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开耕节:天梯上的民俗图腾

广西日报 2016-05-11 22:28 大字

本报记者 张天韵 本报通讯员 陈燕燕 文/图

随着6声爆竹炸响,一头健壮的公牛一脚迈进弥漫着春天气息的梯田——一年一度的“开耕节”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拉开序幕:开渠、引水、牛耕、挖田、刨地、耘田、砍田基、扶田基……

5月1日,雨后的村寨锣鼓喧天,唢呐阵阵。壮族、瑶族、侗族同胞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庆祝“开耕节”的到来。村寨里的姑娘、阿嫂们手捧酒杯唱着欢快的敬酒歌,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敬上香甜的龙脊水酒。寨老牵来全寨最壮的一头公牛,喂上一口嫩草,系上大红花,牵到田头。各家各户的田主纷纷在公牛身躯上涂抹自家田地的泥土,祈盼今年有个好收成。

“开耕节”是龙胜一带的传统节日,有着650多年历史。每年清明、谷雨过后,山里的布谷鸟开始啼叫,提示着人们春耕时节的到来。地处大山深处的寨民选择一个好日子,在寨老和师公的带领下,向土地上香,祈求全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6声爆竹炸响后,全寨开渠引水入田。梯田里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点缀在曲线般层层梯田里的壮族白衣、瑶族红衣男女,尤如一串串跳动着的音符,伴随着悠扬的原生态“开田挖地歌”在山间劳作。远处,云蒸雾绕,壮寨干栏的灰瓦屋脊时隐时现。

如画的风景,古老的农耕文化,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家住镇上的廖师傅常年载客上山下山,“开耕节”连续举办了3年,他却一次都没参加过。他叹道:“常常被堵在半路,不得不调头开回去了。”

开着房车从甘肃一路玩过来的罗先生一家,提前一天到壮寨扎营,免受堵车之苦。在梯田的田埂上,成群觅食的凤鸡、翠鸭被炮声惊得四处乱飞。寨民、游客纷纷挽起裤脚下田捕捉。罗先生不甘落后,也下到没膝的梯田里,加入捉鸡抢鸭的队伍。寨民小潘卖劲地在田里不断跳跃扑抓,全身上下满是泥浆,“战果显赫”的他捉得三只鸡一只鸭,乐得露出满口白牙。

“爬龙脊做好汉”活动的万元奖励,吸引了不少人参与。活动开始前,寨老为每一位壮汉腰间系上红布条,脸上涂上田泥,端上一碗壮行酒。随着一声爆竹炸响,顿时锣鼓震天,青烟四起,呐喊声响彻山谷。几百名壮汉争先恐后向山头冲去,人人争当龙脊好汉,场面蔚为壮观。

在生态博物馆旁的百年老树下,村里的老支书潘庭芳正和游客聊着农耕文化:明成化至万历年间,廖姓、侯姓祖先从南丹、河池一带经柳州进入桂北的永福、临桂、灵川、兴安,然后溯榕江而上,翻山越岭进入龙脊山区定居。

潘庭芳说:“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后经壮、瑶人民数百年开垦,在清朝初年完工。因梯田层次分明,酷似龙脊而得名。民国年间,随着梯田的大面积开垦,壮族居民区发展为十三村寨,也就是人们泛称的‘龙脊十三寨\’,因居住在山脊梯田间,被世人称为‘天梯上的壮民\’。‘龙脊十三寨\’所在的山峦蜿蜒起伏,登高远眺有龙首、龙脊、龙脉、龙腹、龙爪之形态。而其中的第一寨,共有200多户,1200多人,主要是壮族、瑶族,村寨恰好坐落在山的龙脊部位,所以又名龙脊村。”

说起古壮寨的历史,潘庭芳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古壮寨历史厚重,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至今拥有保存完整的壮族古干栏建筑群,其中最老的木楼有250年历史。寨中还有保存完好的康熙年间的行军营盘遗迹,乾隆年间的颂廉碑,同治年间的太平石缸,光绪年间的八乾亭,还有不明年代的石寨门、石庙、石板桥。”

夜幕低垂,梯田上用两万多支蜡烛摆设的“巨型长龙”从山顶盘旋而下,“戏耍”着一只巨大绣球,绣球上“三鱼共首”的图案造型新颖,场面壮观。

据图案设计者、村委会主任潘鸿金介绍,“三鱼共首图”是龙脊壮族特有的图腾,象征着民族和谐团结。潘鸿金是当地出名的木雕技师,扎实的绘画功底使他能够驾轻就熟地营造起这片美丽夜景。

潘鸿金说:“古壮寨的‘开耕节\’明清时期就存在了,起初是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近几年来,我们为了真实再现古老的农耕文化,在‘开耕节\’当天增加了原生态篝火晚会、开耕农具制作、壮族服饰加工、原始耕作方式等,让游客在传承千年的农耕祭祀活动中,体验古老农耕文化的文化意蕴。”

本文配图均为开耕情景。

新闻推荐

龙胜为梯田“美容”

本报龙胜讯(记者/杨子健通讯员/韦吉阳)“通过土地整理修复了崩塌田块,改良耕作条件,提高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也修复了梯田的景观,使景区变得更加漂亮了。”4月12日,龙胜梯田景区的平安乡平安村潘大...

龙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龙胜各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