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鼓楼文化如何打造出3万人“旅游圈”?
?鼓楼文化节盛景
?鼓楼是村民表演和排练的好地方
在鼓楼文化节表演结束后,村民还推出了自家的美食让游客享受。
□本报记者蒋伟华通讯员杨春忠韦吉阳文/摄
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是个典型的侗族聚居镇,全镇90%以上是侗族,侗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是辖区的鼓楼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平等村只有1.5平方公里的面积,却拥有13个保存完好的清代及民国鼓楼,是全国密度最大的鼓楼群。近年来,这里的村民借助鼓楼文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并打造出一天接待3万人“旅游圈”的鼓楼文化节,让民族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也让村民享受到了民族文化带来的“红利”。
一个村13个鼓楼,是全国密度最大鼓楼群
走进平等镇平等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高数米的鼓楼,鼓楼下面有几块石碑,详细记录着鼓楼的历史渊源。拾阶而上,走进鼓楼,只见里面呈方形,围着几张长板凳,一些老人正在鼓楼里聊天或休息,好不惬意。仔细观察,鼓楼为木制结构,无论是四角还是鼓楼的内部,都雕有各种花纹,十分精致,显得古色古香。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象征,是侗寨的独特标志。龙胜境内在北宋就有侗族迁入居住,并很快建成寨子鼓楼。鼓楼以高而大,伟岸稳重,巍峨挺拔见长。鼓楼楼檐层数为奇数,不管层次多少,均高于民居。鼓楼有厅堂式、杆栏式和宝塔式三种类型,柱型有单柱和多柱之分。多柱型鼓楼中间的4根主柱象征四季,12根衬柱象征12个月,合起来寓意岁岁平安、四季祥和。
鼓楼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每逢节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夏天,人们到鼓楼里聊天乘凉;冬天,大家围坐在鼓楼里的火炉边讲故事。可以说鼓楼是侗族具有历史、民族、民俗、艺术、建筑、旅游等民族和社会功能的物质载体。
据龙胜民族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仅平等村方圆1.5公里内就有8个大姓,一个家族一般建一个鼓楼,有的家族大就建得多,从而形成13座依山傍水而建的清代及民国鼓楼群(1995年又新建两个),是全国密度最大的鼓楼群。
鼓楼文化一代传一代,上世纪90年代,侗族的歌舞就演到了上海
“侗族人能歌善舞是出了名的。”镇里的干部介绍,侗族人喜欢唱歌跳舞,没事的时候,一些村民就会聚集在一起玩耍,而鼓楼则成了他们聚会最好的场所。一些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将侗族的歌舞及民族文化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对此,广南村66岁的杨辉深有体会。他说,在16岁的时候,他就跟一群小伙伴到村里有名望的师傅家学习歌舞。当时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白天要出工干农活赚工分,晚上大家就点着灯到师傅家里学习歌舞,几十个人乐不知疲坚持练到深夜。实在人多挤不下去的时候,大家就来到鼓楼里学习。而学习一个冬天给师傅的学费就是几十斤谷子。七八年下来,他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歌舞能手。
因为有一定的表演天赋,每当村里有大型的节庆,杨辉就会被安排到鼓楼或广场组织表演。渐渐地,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也开始参加县里的演出。让他没想到的是,40多岁时,因为文化活动搞得好,他被调到县文工团工作,并当上了文工团团长。
回忆起当年的日子,杨辉感觉虽然辛苦,但很值得。那时一年下来,包括下乡,他一般要表演80场左右。最让他自豪的是,1996年,他被邀请带队到上海的一个演出公司演出了7个月,他一个月可以拿到1400元左右的报酬,而当时他在文工团的工资只有100多元。
“钱不是关键,关键是得到了大家的赏识。”他说。在他的影响下,不少村民也被带出去表演,演出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时常有人请他们到处演出。杨辉的家庭也加入了传承侗族歌舞的队伍中,他的妻子、几个女儿包括孙女甚至女婿都爱上了侗族歌舞,一个家庭就可以演一出戏。去年他家获得了自治区文艺户的称号。
几年前杨辉从县文化艺术馆退休后,经常回到家乡义务组织村民排练各种节目,村里的文艺队也从原来的四五十人扩大到了一百多人。
村级文化从“自娱自乐”到打造出一天三万人“旅游圈”
多年来,虽然龙胜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但平等因为地处偏远等原因,旅游产业却不是那么火热。大多数村民依然靠外出打工或传统的种养来维持生计。
虽然不算富裕,但村民对文化活动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每年的大节期间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特别是春节期间,时常连续开展一周左右的大型文化演出。
“表演的群众最多可以达到三四百人。”作为村里大型文艺活动的策划人,杨辉自豪地说,从10年前开始,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平等各个村庄开始联合举办鼓楼文化节,除了平时村里的文艺队,一些回家的学生和年轻人也成了演员。随着名气的打响,一些游客也来参加活动。这时村民也意识到光是表演已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因为乡镇离县城较远,游客来了要吃、住。于是,一些有远见的村民在家里搞起了农家乐,将房子简单装饰后变成了客房。
酸鱼、酸肉、酸鸭“侗家三宝”及本地土酒也从各家各户搬了出来。于是,除了看鼓楼看表演,游客还可以享受当地的美食。
“那天一天就达到了三万人,太不可思议了。”杨辉介绍,今年的2月13日(正月初六)在广南村举办了第十届鼓楼文化节,一些游客为了能看到精彩的节目,提前一两天就来到村里住下,当天的活动主场地就在广西第二大鼓楼广南鼓楼前。
那天,歌舞队员们为游客表演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草龙和岩坪调,还有侗族大歌、芦笙踩堂、花瑶舞花龙等民族歌舞。还举办了百家宴,村民和游客们共同进餐,欢庆新春的到来。据当地政府不完全统计,当天接待的游客达三万人。
“手机都没信号。”一个村民笑呵呵地告诉记者,由于当天人太多,不但拥堵,而且导致了手机信号“拥堵”。一个村子一天打造出3万人的“旅游圈”让村民喜不自禁。不少村民还卖出了自家的特产,做起了农家饭、开起了农家旅馆,一天下来收入少的几百元,多的上千元。一些游客还乐不知疲,连续在村里呆上好几天。
村民很高兴,村里的鼓楼文化不但得到了传播,村民们还享受了旅游红利。
新鼓楼不断涌现彰显民族团结,“千户侗寨”将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去年我们又建了一个鼓楼。”杨辉开心地告诉记者,虽然村里有不少鼓楼,但村民对于建鼓楼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去年,他们村又集资建起了一个鼓楼。在他的带领下,记者看到在一条石板路旁,一个数米高的鼓楼十分显眼,在鼓楼的墙面下立着几米长的功德碑,上面记录着捐资建鼓楼的人名。
“为什么还要建鼓楼呢?”记者有些疑惑。
“为了大家有更多的去处,也为了凝聚人心啊。”他笑呵呵地回答。
“鼓楼不仅是古迹,还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据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介绍,平等的鼓楼到现在已经达到44个,而且还在不断增加。鼓楼不仅是侗族建筑文化的精华,更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所以平等出现几十户人家十多年每天轮流给孤寡老人送饭的感人事迹也不足为奇了。
近年来,县里也十分重视平等的发展,并以扶贫项目名义打造这里的“千户侗寨”项目。该镇相关领导介绍,为了发展平等的旅游经济,将建一条侗族文化风情街及文艺广场,主要用于侗族的芦笙、琵琶、多耶、侗族大歌等歌舞表演,同时还将建一个侗族博物馆等,以广南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打造一个以侗族文化遗产背景为主线,集生活娱乐、特色餐饮住宿、休闲购物、民族风情歌舞表演于一体的文化风情街,让千家万户的侗家同胞享受旅游带来的红利。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目前,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正在对地面及房屋进行改造,同时也在积极挖掘更多的侗族传统文化精华。
新闻推荐
为了孩子们绽放的笑脸——— 桂林市社会各界倾力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纪实
□本报记者陈娟5月31日,市住建委的甘岳娟打开手机微信朋友圈,上传了一张孩子们与青年志愿者一起玩游戏的照片。照片里都是孩子们绽放的笑脸。&...
龙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龙胜各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