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治谋发展 六十征程铸辉煌
开好局 创佳绩 以实际行动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骆展胜 周恩平/文
龙胜:
多彩龙胜“一甲子”
六十载日月轮回,苗、瑶、侗、壮、汉“亲如一家”;
六十载和睦相处,17万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换来山乡巨变;
六十载励精图治,龙胜人民凭籍“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禀赋却过上了幸福生活!
龙胜,新中国首批5个民族自治县之一。在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这个桂北山区小县,党的民族政策在此首次提出并加以成功实践。苍苍红军岩上,至今镌刻着“红军绝对保护瑶民”、倡导民族平等的庄重承诺……
依托六十载民族自治,不变的是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青山绿水;变化的却是各族群众日益富庶的衣食住行,还有“唱着山歌搞旅游,扛着犁耙种田地”的进步生活方式。难怪龙胜人感叹:“是民族平等政策给予了全县人民共享富裕机会、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
六十年,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六十年,却让龙胜的村村寨寨换了新颜!如今,龙胜县委、县政府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做足山水文章,壮大特色产业,建设和谐生态民族县”的前进方向,以“强工矿、兴水电、调林产、优种养、旺旅游、拓新城、保生态、构和谐”为抓手,充分聚合各族儿女的智慧和力量,龙胜山乡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常言道:靠山吃山。勤劳善良的龙胜各族儿女以山一样的坚韧,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巧吃山”的传奇,谱写了一首首团结进步的“颂歌”,也必将在下一个岁月轮回中创造更多精彩,托举龙胜新的辉煌!
民族团结筑牢发展基石
今年11月21日,是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纪念日。龙胜境内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民族,17万多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0%。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龙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结出了累累硕果:全县去年实现生产总值31.75亿元,财政收入2.84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068元,农民人均收入3441元。
自1951年成立民族自治县以来,龙胜先后多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地处南疆边陲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龙胜60年进步的秘诀是什么?县委书记唐天生认为,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民族团结提供了政治保障;二是立足本地特色,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为民族团结提供了物质保障;三是坚持改善民生,着力构建社会和谐,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动力支持。
唐天生说,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龙胜时即在这里播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自治的种子。解放后,龙胜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同时,注重民族自治立法工作,制定并修正了《龙胜各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从法治上保障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同时,长期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建立了一支素质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民族比例结构相对稳定和平衡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全县4000多名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74.9%。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互相离不开。”这是龙胜各族群众如今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龙胜各族群众相互交流文化,推广先进致富技术,共同繁荣山区经济,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龙胜模式”。比如,龙胜镇金车村居住着壮、汉、瑶族同胞,近年来,通过实施村容村貌改造、成立农家乐旅游公司等旅游开发,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吊脚楼、特色果园、瀑水山色、民俗文化皆成为村民的“摇钱树”,金车由此成为龙胜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这种“民族团结+文明创建+农家乐旅游”的“金车模式”已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认可,被评为“自治区文明村”和桂林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从旧社会“火不合水,苗不合客”、“好人不走茅山窝,好汉不娶苗侗婆”,到今天“各族相通”、“一家几个民族”比比皆是,龙胜各民族水乳交融的生动实践,诠释了“团结”是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永恒的基石。
旅游凭民族风情独树一帜
旅游作为龙胜新兴支柱产业,近年来,可谓“一马当先”。目前,全县拥有4A级景区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自治区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全县超2万人直接或间接“吃旅游饭”。
如今,“舞动长发去挣钱,唱着山歌搞旅游”,成了桂林旅游的“龙胜印象”。大力扶持和发展民俗村寨搞旅游,比如,黄洛瑶寨、银水侗寨、岩门苗寨、金竹壮寨和“大唐湾”等18个民俗旅游村寨是成功代表。民族文化游每年吸引45万中外游客,旅游收入达8000多万元。目前,龙胜的民俗旅游村寨已覆盖全县90%乡镇,各族群众纷纷成为“种田地、搞旅游”的“两栖农民”。
有关负责人说,苗、瑶、侗、壮少数民族“风情游”让龙胜“十一五”期间不仅收获了真金白银,而且还收获了诸多荣誉。据悉,“十一五”期间龙胜旅游接待475.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6.82亿元。“中国文化旅游大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等荣誉,让龙胜旅游蜚声中外。
“一梳长发黑又亮,二梳长发等情郎。”和着欢庆的长鼓声,黄洛瑶寨的红瑶阿嫂阿妹翩翩起舞,阿嫂们解开盘在头上的长发。一曲《长发瑶》唱罢,游客掌声响起,相机频频闪光。场外,一群金发碧眼的老外手持门票急不可待……这是我们在和平乡龙脊大山深处的黄洛红瑶寨见证的一幕。据介绍,该寨120多位成年妇女竟有80多人的头发在1.4米以上,“吉尼斯群体长发之最”实至名归,“飘逸的山寨”、“天下长发第一村”不胫而走。
黄洛瑶寨通过展示以长发为代表的红瑶文化,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近25万人次。一台歌舞每年带来200万元收入,歌舞表演还带动了零售、餐饮等产业。每个村民在歌舞队中有股份,演员演出按场计酬。旺季时,每个演员月薪达2000多元,村民的股红亦水涨船高。
“红瑶文化”是龙胜民族风情游的典型代表。县长王少荣说,“十二五”期间,龙胜旅游将以桂林建设国家旅游改革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托依独特的山水、良好的生态、原汁原味的民族民俗风情和红色旅游资源,深入打造“以龙胜温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以龙脊梯田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游、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游、以长寿文化为代表的彭祖坪休闲养生游”等品牌。到2015年,实现旅游收入至少20亿元。
经济发展显山区“特色优势”
近年来,龙胜县委、县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扩大开放。找准了一条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矿产、电力、农林、旅游”4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发展之路,曾两度荣获“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
县长王少荣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强工矿、兴水电、调林产、优种养、旺旅游、拓新城、保生态、构和谐”的工作目标,各族群众发展山区经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所谓“强工矿”,即依托龙胜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滑石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占县财政收入一半以上。所谓“兴电力”,因为龙胜山高水远,河溪密布,水力风力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县已建成小水电站72座,装机容量达22.33万千瓦,水电产业已跃升为仅次于滑石工业的又一支柱产业。所谓“调林产”,因龙胜山地面积占87.2%,“半分田饱肚,九分山致富”的特色发展之路还要坚定走下去,将“靠山吃山”的文章做活做足。所谓“优种养”,即开发名、特、优、生态农产品,突出发展竹木、油茶、中药材、优质粮食、优质果蔬、特色畜禽等优势产业,让“龙胜凤鸡”、“龙胜翠鸭”成为各族群众致富的新依托。
说到“旺旅游、拓新城、保生态”,王少荣表示,龙胜是大桂林旅游圈中的一朵奇葩,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壮大旅游产业。要围绕打造“中国旅游强县”的目标,加大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整合力度。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构建多元旅游体系,打好“民族风情牌、自然风光牌、生态观光牌、人文景观牌、红色旅游牌”,大力发展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风情为主与秀美山水相结合的观光、度假、休养、少数民族风情体验等旅游项目。
作为“全国文明县城”,龙胜县城的建设要围绕“开发新城区,完善旧城区,强化功能配套,提高承载能力”的要求,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旧城区的功能,加强旧城区的管理,巩固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区开发建设的步伐,把县城新区开发作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民心工程”。
龙胜还是“全国生态示范县”,王少荣说,我们发展经济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努力推进生态龙胜建设,重视对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为目标,确保龙胜山更清、水更绿、天更蓝。
社会事业凸显“民生主旨”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让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近年来,龙胜力推城乡统筹发展,突出“民生主旨”,一系列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让更多百姓得到了实惠。据悉,过去5年,该县累计投资7.8亿元实施教育、医疗、社会、文化、安居工程及“村村通”等惠民工程72项,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今年,县财政拿出145万元为14.5万农村人口代缴部分新农合个人应缴资金;投入862万元,重点建设县城两所初级中学和龙胜镇小学,大力实施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已投入200万元助农增收基金,受益农民达2.3万人……”县长王少荣告诉我们,龙胜已将“五成财政投向民生”。
今年初,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年内将实施一揽子为民办实事项目,涉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安居、教育、农村基础设施等10大类共30项,总投资1.5亿元。从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入手,龙胜把乡村公路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大力实施乡村公路通畅工程。平等乡村民戴金强说,以前卖东西要爬到山外去销售,现在是车子开到家门口来收购辣椒、西红柿、土鸡、等农产品,价钱也比以前好得多。
“十一五”期间,龙胜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主干线公路建设、与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与城镇规划建设、与工业经济发展相结合,采取财政挤、项目捆、企业助、社会捐等多渠道筹资方式,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32亿元,提级改造县、乡、村公路531公里,10个乡镇实现了“乡乡通沥青路,村村通公路”。过去5年,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塑造特色,提升品位”的理念,龙胜加强城乡规划和管理,以“提升完善县城老城区功能和开发新城区”带动县城和集镇建设,实现了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桑江北岸新区初具规模。
“安居工程”及农村危旧房改造,让一大批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据悉,该县今年危房改造已全部开工,已竣工1780户,累计投入资金5487.3万元,其中政府财政补助3440万元,8500多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马堤乡村民侯文珍今年搬新居时激动地说:“是党的民族政策好哇,我打心窝里感激!”
山区发展的希望在人才,而人才要依靠良好的教育。龙胜作为“国家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全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县”和“全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试点县”,今年秋季学期实现了“全县小学3~6年级集中乡镇中心校就读、全县初中生全部集中县城就读”的既定目标。用县委书记唐天生的话说:“让各民族孩子享受均衡教育,是党的民族政策惠民的生动体现,4500名各族学子能实现‘初中集中县城读\’,在广西我们还是第一个!”
“已解决5.5万人饮水安全,今年计划投入500多万元确保1.3万各族群众喝上放心水。”谈及民生问题时,县长王少荣还说,龙胜自2006年开展“新农合”至今年8月底,全县参合农民获得住院、分娩、体检、慢性病和门诊统筹补偿累计近105万人次,支付补偿费6356.86万元。完善社会保障,实现老有所养,据统计,龙胜现有1.8万多年满60岁的农民不用缴费就能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有5万多名城镇居民可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其中,1万多名年满60岁的居民不用缴费即可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
让各族群众沐浴“文化惠民”的阳光,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龙胜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图片由龙胜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骆展胜“一梳长发黑又亮,二梳长发等情郎……”和着欢快的鼓声和朗朗笑声,一群红瑶阿嫂阿妹翩翩起舞,一曲《长发瑶》唱罢,游客们掌声响起,相机对着阿嫂们的长发频频闪光。11月上旬,在...
龙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龙胜各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