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观音山“糖榨”开榨啦
红糖切块即将上市。
熬制糖水的过程,整个作坊里都弥漫着清甜的香气。
工人将糖浆倒在凉席上,让其冷却成型。
□本报记者汤世亮通讯员周俊远廖荣格文/摄
“准备起锅咯,把糖席铺好。”日前,在荔浦市新坪镇凤岗村观音山屯的田间,满载甘蔗的拖拉机来回穿梭;糖厂里,炉火熊熊,蒸汽腾腾,糖香四溢……正逢“煮糖”季节,整个村庄都氤氲着蔗糖的甜蜜热气。
这样的场景曾是荔浦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每年元旦前后可以经常看到的“糖厂”的工作场景。那时荔浦各地主要经济作物就是甘蔗,糖榨(荔浦当地对榨糖的小作坊的俗称)随处可见,当地农民一年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卖蔗糖。但是,2000年之后,蔗糖价格持续走低,严重打击了荔浦蔗农的种植积极性,荔浦甘蔗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减少,榨糖小作坊也随之逐渐消失,观音山屯的榨糖作坊成了荔浦唯一保留下来的“糖榨”。
“以前我们这里到处都是甘蔗,每年过年前家家户户都有蔗糖卖。但是砍甘蔗的活太笨重,又没有好价钱,很多人不愿意种。这个产业,现在就只有我们这里有了。”今年60岁的陈碧宝是观音屯种甘蔗的能手,也是一个煮糖高手,他见证了甘蔗产业的辉煌和逐渐衰落的过程。“种好甘蔗,可能只要勤快管护就行,但是煮好蔗糖,那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坚持发展这个传统产业,才能不让这一门手工技艺失传呀!”68岁的陈日升是被聘请到观音山榨糖作坊工作的大师傅。据他介绍,从18岁开始,他家里就开始种甘蔗,自己跟着村上的前辈开始手工煮糖,即使到21世纪初,村里的“糖厂”慢慢消失,他还是坚守着传统手工制糖,始终没有离开。
熬糖工艺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文化,它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口口相传。年复一年,陈日升熬糖手艺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但他也意识到如果不教授年轻人熬糖,这门工艺也将面临消亡。所以,在辛劳的工作之余,陈日升也指导村里的年轻人学习熬糖。“这些年得到陈师傅指导,慢慢可以自己煮糖了,以后也可以做师傅了。”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边搅拌糖水边高兴地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制糖工艺早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手工熬糖作坊已经非常稀少。近几年,随着传统工艺熬制的红糖在市场上日渐走俏,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慕名而来,观音山手工熬制的红糖价钱一路上涨。
“个个都种沙糖桔,我们的传统产业就要消失了。”彭秀碧,一个年轻小伙子,却也是当天糖榨的老板,在沙糖桔产业异军突起,并产生丰厚回报的时候,他却另辟蹊径,“杀”出一条“糖”路来,既保护了传统产业,又闯入了大市场。
观音山屯,土地含沙量高,非常适合栽种糖蔗。2017年,彭秀碧与村民邓代兴一起合租50亩土地,大力发展甘蔗产业。他们严格把关,提高甘蔗种植质量,建立制糖技术标准,规范榨汁、过滤、出糖、成型、包装等十多道工序,让更多的消费者享受这一传统工艺带来的甜蜜。据彭秀碧介绍,从元旦节开始,每天要聘请10多人帮忙砍甘蔗,12个人在作坊制糖,平均每天要生产500多公斤糖,批发价每公斤16元,全部成品可达到近50吨。在简单的作坊里,彭秀碧将红糖包装精美、陈列整齐,给顾客更好的视觉感官。
“我们的红糖多是顾客自己来订购,也通过电商销售,最远的卖到了佳木斯。”面对众多的订单,彭秀碧对自己传承这种手工制糖工艺充满信心。
新闻推荐
本报荔浦讯(记者/巫美桥红通讯员/胡光耀)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文件,公布2019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结果,荔浦荔江国家湿...
荔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荔蒲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