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荔浦:精准施策瞄靶心 产业扶贫拔穷根

桂林日报 2017-11-16 09:18 大字

全县将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荔浦县委、县政府以“抓铁有痕”的作风啃“硬骨头”,党员干部不定期进村入户扶贫帮困,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图为县委书记陈代昌(前排中)、县长李玉清(左一)深入马岭镇指导***工作。

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积极作用,协调专家技术员进村入户为贫困户种养“把脉开方”。图为驻村第一书记与技术员在新坪镇清江村委对贫困户甜茶叶病虫害防治进行技术指导。

发挥基层党建堡垒作用,以“党建+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特色产业,贫困村合作社实现全覆盖,有效推进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图为花篢镇相仕村党支部书记李洪生在苗木基地引导村民发展苗木产业。

荔浦县农技服务队常年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向农户传授农作物管护技术。图为东昌镇农技员在盘瑶村荔浦芋基地对贫困户讲授荔浦芋催肥要领。

全县以送物资、送技术跟踪到贫困户手中,助力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图为双江镇贫困户领取免费猪苗。

全县党员干部进村入户,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因户施策,为贫困户“量身裁衣”,送物资送技术,让贫困户鼓足信心摘穷帽。图为党员干部在春节前到蒲芦瑶族乡为贫困户送温暖。

以“国家第二批、自治区第一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深入实施农村电商扶贫行动,网络促销带动贫困村村民增收致富。

通过引导转变“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脱贫造血功能,涌现了一批脱贫致富新能人。图为东昌镇贫困户通过编箩筐手艺摘掉“贫困帽”。

先后投入10亿多元开展农村水、电、路“三大会战”,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观。

荔浦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当作全县工作的头等大事、一号民生工程来抓,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目标,聚焦精准,克难攻坚,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推行“三个一”,创新“互联网+”及“五+”新模式,群策群力,精准帮扶,脱贫攻坚初战告捷。

□本报记者廖邵芷通讯员蒋锦华黎振勇周俊远黎朝坤

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

“挖掉贫困的根子最终要靠产业发展。我们担子责任压得紧,帮扶对象瞄得准,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在扶贫广度、深度和精准度上下足功夫,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该县县长李玉清对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信心满满。

荔浦县通过实施“三个一”等有效的措施,既让贫困户得到眼前实惠,又让贫困户看到未来的希望。

建立一套高效率、立体式扶贫机制。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县乡两级产业扶贫专责小组,将其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创新竞争激励机制,对产业扶贫重视程度高、动手早、行动快的乡镇,加大财政扶贫资金和部门资金倾斜力度;财政扶贫资金、各部门帮扶资金打破均衡,向积极性高的贫困村倾斜。构建合力帮扶机制,实行“432”帮扶机制,形成强大的扶贫工作合力。

选育一个出效益、稳增收特色产业。一是政策撬动,出台《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等24项文件、方案,向贫困户讲解惠民政策,调动贫困户发展规模种养,贫困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入股龙头企业、基地务工,实现租金、股金、佣金“三金齐收”脱贫。二是科技驱动,组建8个专业技术培训队,对全县具有种养产业的农户进行技术跟踪指导,采取“科技特派团”等形式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三是市场主体带动,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种养及农产品加工,实现贫困户增收、村集体增收、企业竞争力增强的“两增一强”目标。

搭建一个服务优、带动强发展平台。一方面,高标准建示范区,全县379个示范基地中,种植基地317个,养殖基地62个。修仁镇柑桔产业示范基地总面积5万亩,种植户达9500户。从2016年至今共有480户贫困户种植砂糖桔1200亩,挂果后户均可增收8万元。另一方面,高起点打造扶贫产业园。扶贫产业园第一期已建成,入园企业23家,带动就业2900人,其中贫困户395人,占产业园内就业总人数的10.8%,年人均收入24000元以上,达到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加收入的目的。

巧打“互联网+”品牌激活电商扶贫路

该县通过建立四大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品牌,成功激活了扶贫新路径。

建立政策扶持保障机制。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奖励办法(试行)》等政策,优先招募贫困村电商创业人为合伙人,优先建立贫困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设立电子商务营销奖,对帮助贫困村销售农产品取得突出成绩的电商给予奖励。

建立电商人才培训机制,对所有33个贫困村开展电子商务专项培训,为每个贫困村培育出1名以上电商致富带头人。投入200多万元电商培训孵化资金,搭建起电商立体化培训体系,在农村贫困地区成功孵化小型电商企业60多家、网店微店140余家。

建立农村电商服务机制,投资1.5亿元打造电商一条街,建成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3个乡镇电商服务中心、200多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服务点”的电商扶贫覆盖模式。

建立线上产品销售机制,开展“我为家乡推产品”、3·15网购节等系列活动,由第一书记等向电商平台推荐贫困村、贫困户农特产品,实现网上销售农产品近1000万斤,800多贫困户人均增收1200多元。

探路破冰精准施策

荔浦按照“群众熟悉、就近就便、能干会干”的原则,强化“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探索出一条“五+”产业***模式,不断做大村集体经济,真正实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

“电商+一店一村一产业”,助推集体经济创收。筹措资金695万元打造荔浦“电商扶贫一条街”,为每个贫困村设置一个门面店铺,扶持全县33个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增加贫困户和村集体收入。

“资金、土地+合作社”,助推村集体经济多收。大塘镇西隆、花岗、高岸三个贫困村共投入40万元入股万家兴合作社,建设兴万家柑桔示范区,每村年分红2万元。目前有11个贫困村采取“村集体资金+合作社”模式发展集体经济。

“土地运营+资产盘活”,助推集体经济稳收。青山镇大明村、东昌镇东阳村、双江镇同福村、杜莫镇下樟村等4个村利用闲置土地或厂房建设冷库、选果生产线、采石场等,向承租合作社获取租金,年回报率达10%。

“特色产品+龙头企业”,助推集体经济带收。花篢镇南源村利用广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210万元,新建20亩现代化香菇种植示范基地,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村贫困户种植香菇500亩。

抱团发展,集体经济壮大发展。8月25日,荔浦县首个由新坪黄竹、清江、长滩、兴义、双和5个贫困村抱团发展的集装箱养鱼项目在新坪镇启动,通过集装箱养鱼,将获得集体经济收入助推贫困村脱贫致富;而东昌镇在集体经济收入薄弱的东阳村、思贡村各投入近30万元资金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发展。目前,思贡、东阳两个贫困村光伏发电产业项目已投入使用,每年可为每个贫困村带来近4万元集体经济收入。

劲举洪荒之力搅活一池春水

“我们要把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既然立下了军令状,必须使出洪荒之力。要时刻保持攻坚拔寨的冲刺魄力,要始终保持啃‘硬骨头\’的胆略,以决战决胜的勇气,真正打赢脱贫攻坚这场难打又必须打赢的硬仗!”该县县委书记陈代昌在全县脱贫攻坚动员大会上吹响了脱贫攻坚总攻号角。

今年6月份来,荔浦县按照“多种形式并存,多条腿走路发展”思路,对全县33个贫困村因地制宜,通过光伏产业、入股合作社、入股企业,发展特色种养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强贫困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目前全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模式,“特色产业+基地+电商”的花篢南源村香菇产业、“品牌产业+合作社+贫困户”兴万家柑桔核心示范区产业、“高科技项目+资产盘活”新坪集装箱养鱼村集体经济项目、“资源开发+企业”杜莫镇采石场股份合作模式、“以大带小+入股分红+合作共营”青山镇“田田圈”专业合作社扶贫产业,以及“电商+一店一村一产业”电商扶贫模式,确保贫困村如期实现今年2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由于攻坚措施落实得力,使得一个个贫困的“山头”被攻克,一顶顶贫困的“帽子”被摘除,确保脱贫攻坚“首战告捷”。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000万元,依托“桔子红了———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砂糖桔(核心)示范区”、荔浦县花卉苗木示范区等17个广西县、乡两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辐射作用,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休闲观光、特色餐饮、加工销售、商贸物流等配套服务业增收脱贫,新增种植水果13986亩,马蹄、荔浦芋等6820亩、药材及林间作物2220亩,发展家禽养殖13万羽、家畜养殖1537头等,受益贫困农户达2300多户7900多人,人均拥有经济林果1.75亩,形成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本版图片由荔浦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父打架子助阵 父子双双获刑

本报讯(通讯员覃福生)父亲与他人发生纠纷,一拳将他人两颗牙齿打断,前来帮忙的儿子将他人鼻子打出血。经荔浦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近日,荔浦县人民法院以犯故意伤害罪判处父子二人各拘役5个月。罗某、...

荔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荔蒲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