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公共文化服务 提升桂林城市“气质”

桂林日报 2019-12-09 10:32 大字

位于临桂新区的“一院两馆”(桂林歌剧院、桂林图书馆、桂林博物馆)是桂林市公共文化的新地标。记者唐艳兰摄

走过39年,“漓江之声”已成为桂林市群众文化活动的龙头品牌。(记者胡晓诗翻拍)

宽敞明亮的桂林图书馆临桂新馆,为市民读者提供了舒适的阅读环境。记者胡晓诗摄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有了更多期许。公民的文化权益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改革措施。

2015年1月14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近年来,桂林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成果显著:一大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升级,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诸多优秀的文化品牌丰富了市民生活,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而一大批活跃在基层的文化志愿者更是建设公共文化体系不可忽视的力量。

□本报记者胡晓诗通讯员张隽

四级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离不开物理场馆当依托。“一院两馆”正是桂林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得不提的标志性建筑。

11月18日,广西桂林图书馆建馆110周年活动在桂林图书馆临桂新馆举行。以庆祝建馆110年为契机,桂林图书馆临桂总馆也正式全面开放,新推出的少儿借阅室、低幼借阅室、古籍阅览室、家谱馆、方志馆、户外阅览区、展览厅、影视厅等区域同时与广大读者见面。

桂林博物馆于2017年5月正式开馆,馆舍硬件已达到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是目前广西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博物馆。

还有一大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开放、华丽变身。美国飞虎队遗址公园纪念馆、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新陈列馆等陆续建成开放;由建筑大师梁思成主持修建的市展览馆,于2016年4月顺利完成维修改造工程并对公众免费开放;依仁路上,桂林人记忆中的百花剧场也悄然回归。对百花剧场的重新开放,网友们纷纷点赞。一网友评论道:“发扬桂林文化是桂林人的责任。”记者了解到,如今的百花剧场是免费提供给业余文艺团队进行排练、演出等文化活动的场馆。

文化场馆虽拥有先进的设施,但仍受制于有限的辐射范围。保障更多乡镇居民及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才是桂林市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发力点。近年来,桂林市各级公益文化服务单位工作重心向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社区转移,初步建成了覆盖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记者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4个、文化馆(群艺馆)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336个、农家书屋1718家,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17个、乡镇服务点134个和村级基层服务点1600多个,县区支中心、乡镇服务点覆盖率达100%。

目前,龙胜各族自治县和资源县已实现了行政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2019年,全市正在建设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达58个,预计到2020年,全市有条件的行政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2008—2012年,全市1654个行政村共建成农家书屋1718家,实现了“村村有书屋”的目标。在自治区的统一安排下,从2014年开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家书屋进行出版物补充更新。2014—2018年,桂林市1718个农家书屋已进行了两轮补充更新。从2019年开始,又重新进行一轮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

依托农家书屋平台,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吸引了许多农民朋友及农村青少年。在丰富乡村生活的同时,农家书屋逐渐成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秦家塘村,绍水镇豆家底村村民通过书屋借阅书籍,学习了葡萄、食用菌种植技术,形成基地生产规模效应,产品远销区内外,成为“富了脑袋富口袋”的读书用书典型。农家书屋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解决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2017年,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被评为全国“农家书屋全面建设十周年先进集体”,阳朔县白沙镇居委会农家书屋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龙胜拐江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潘桂姣被评为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

打造文化品牌,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11月15日,市中心广场流光溢彩,歌舞飞扬,“群文盛会,盛世欢歌———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暨‘漓江之声’40周年文艺晚会”正在这里上演。本次晚会汇聚了老艺术家、青年文艺骨干及大、中、小学生等演员,节(剧)目均为原创,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晚会还对第40届“漓江之声”优秀节目、优秀组织单位以及为桂林群众文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40名“群文之星”进行了表彰。

据了解,自1980年开始举办以来,“漓江之声”已演出1618场,参演单位9428个,演出节目17009个,其中创作节目6705个,演员16.68万余人次,观众304万人次。如今,“漓江之声”已成为桂林市群众文化活动的龙头品牌。

优秀文化品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除了“漓江之声”,桂林市还打造了“桂林百姓大舞台”“桂林百姓大讲坛”“读书月”“桂海讲坛”“周末大家乐”广场文艺演出等多种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其中“桂林百姓大舞台”“漓江之声”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群众文艺政府最高奖———“全国群星奖”。

而桂林市各县区也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了一县(区)一品的文化格局:阳朔“渔火节”、临桂“湿地文化节”、荔浦“荔浦芋美食文化节”、平乐“桂江文化旅游节”、恭城“桃花节”“月柿节”、兴安“米粉节”、全州“湘山文化节”、灌阳“雪梨黑李节”、灵川“红枫节”、永福“福寿节”、资源“河灯节”、龙胜“龙脊梯田文化旅游节”……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轮番上演,为桂林人民献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此外,结合每年的重大节日,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文艺队伍深入乡村,开展了1000多场送文化下乡活动。

“加强面向在校学生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出的具体要求。桂林市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发挥各自的文化资源优势,针对未成年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市群众艺术馆文艺二部培训老师詹佳佳向记者介绍,该馆全年不间断地利用本馆专业老师以及文化志愿者老师开展各类免费培训,包括舞蹈、声乐、美术、书法等未成年人喜欢的艺术门类。每次培训班报名都排成长队,让她感受到了市民的热情。“来馆十多年时间,馆内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一直没有间断过。”詹佳佳表示。

2019年,市戏剧创作研究院、市群众艺术馆走进市英才小学、石油小学、大河中心校等中小学,共开展桂剧、彩调、广西文场、桂林渔鼓等地方戏曲曲艺教学活动50余场次,惠及师生5000余人。其中,石油小学还成立了渔鼓社团。据了解,戏曲进校园已在2018年实现全覆盖。

展览馆通过整合展览、公教、艺术家等资源,举办各种高水平的主题教育展览、文化艺术展览,吸引桂林市大中小学的广大师生来馆开展校外流动课堂和实践活动;图书馆以少儿图书馆的有利资源,安排了具有童趣的阅览场所和阅读活动;博物馆则以“流动博物馆”的方式,开设博物馆文化课堂,将传统文化带进校园及社区乡村,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开展巡展及各种体验活动……

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李素华表示:“我们将做好免费开放工作,让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特别是给未成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免费培训和艺术欣赏,让群众文化真正成为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城工作的重要力量。”

培育文化消费,志愿者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发展动力

要使公共文化服务有绵绵不断的发展动力,还要培育文化消费,建设业余艺术社团,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文博单位开发的文创产品受到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记者在桂林博物馆的文创商店看到,该馆以馆藏品为题材,开发了伞、帆布包、丝巾、文具等一系列具有桂林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2018年开发了生肖贺卡、金属书签、生肖铅笔、生肖钥匙包等20款产品,其中5款进行了批量生产。除了开办文创商店,桂林博物馆还在三楼走廊开辟了书吧、咖啡厅、读书角等文化休闲场所,配置了图书、触屏机等设施,让观众在读书、品咖啡的同时,购买文创产品,促进文化消费。

农村、社区文艺队是农村文艺演出的主力军,结合文化部开展的“三区”文化人才工作支持计划和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桂林市各县区共招募80多名文化志愿者,对他们每年举行一次培训,市戏剧院专门派出彩调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戏剧知识讲座,并组织志愿者实地参观地方戏曲传承基地。

市群众艺术馆创建了“文化列车”品牌,安排辅导老师深入各县区和戏剧传承示范学校开展传承培训工作,并在本馆开展传统戏剧免费培训班,为桂林市业余戏曲艺术社团开展免费培训,为各县区实施戏曲进校园工作储备了大量的戏曲教学和表演师资力量。正是因为真正深入基层,扎根到群众中去,“文化列车”入选文化部2017年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2018年被特邀参加全国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论坛,分享志愿服务工作经验和成果。

黄闺萍是桂林市业余文艺团队“心之翼”的团长,她和她的团队正是免费培训班的受益者。黄闺萍向记者介绍,群众艺术馆通过提供免费场地,指导舞蹈编排、服装、化妆等形式,帮助业余团队专业化,让业余团队的表演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群众艺术馆帮我们解决了排练没有教室,没有老师教的难题。”黄闺萍说。得到指导的文艺团队,都会以志愿者的身份全力支持群众艺术馆的下乡、创城等工作。在舞台上,志愿者们不仅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在舞蹈中收获了健康的身体。

获得桂林市2016年度优秀志愿者称号的彭承红,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林渔鼓的代表性传承人。从2015年开始,彭承红每晚8点都会出现在两江四湖景区的泰国亭,为来往的市民游客表演渔鼓。据统计,彭承红和她的团队在桂林渔鼓天天唱传承基地已演出1200多场,接待国内外游客上百万。“有的游客第二天还会来这里观看渔鼓表演,家长、老师也会在节假日带着小学生来这里学习渔鼓。”在她看来,基地不仅满足了传承的要求,也对旅游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手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与否,体现了一个地方对公民文化权益的实现程度。桂林一直把“文化立市”放在首位,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设施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日益凸显。文化工作者、文艺爱好者、民间文化能人、志愿者也在发挥他们的服务作用,在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传播桂林的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桂林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不足:一些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建筑面积有限,需要新建或改扩建;少数偏远地区还收不到广播电视有线信号和地面数字无线信号,无法收看电视节目;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后没有后续管理和维护经费,正常运转困难。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步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桂林的城市文脉必能薪火相传,桂林的城市精神必能绽放光芒。

新闻推荐

孩子闯祸 保险来买单 “熊孩子险”保不保险?

近日,一则孩子调皮在4S店划伤10辆奥迪车遭索赔20万的新闻,传遍了桂林人的朋友圈。由此,很多人想起了网上比较流行的“熊孩子...

临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桂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