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梅瓶 穿越古今的雅韵风情
桂林博物馆“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展。(本版图片均由桂林博物馆提供)
□本报记者张苑
2018年底,在全广西巡回展出的“心仪广西·六十国宝”展览活动中,来自桂林的明崇祯青花云肩“一路清廉”婴戏图梅瓶、明万历青花双龙戏珠纹梅瓶、明青花双龙赶珠梅瓶等六件精品梅瓶惊艳亮相。它们端庄的造型、精美绝伦的纹饰,吸引了成千上万海内外参观者的目光。这六件珍品仅仅是桂林明代梅瓶文物的“冰山一角”,参观者们为此更是惊叹,纷纷表示要专程到桂林来开启一段“寻宝之旅”。
众所周知,桂林的山水闻名天下,但许多人并不知道,桂林还被誉为“梅瓶之乡”。在桂林靖江王陵出土的大量梅瓶堪称中国陶瓷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
关于梅瓶,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其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梅瓶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具有储酒、陈设装饰等多种用途的器物,始于唐代,元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大量烧造而盛行。上世纪80年代,桂林的靖江王陵出土了大量梅瓶,其品质和纹饰等方面都堪称一流,数量也是全国最多。桂林梅瓶由此享誉全国。
多年来,梅瓶作为桂林的重要文化资源,为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别具特色的古韵风情。而今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热潮中,梅瓶文化再次被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
探访:“靖江遗韵”———全球唯一明代梅瓶专题陈列展
走进桂林博物馆,这里的“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展,是全球唯一明代梅瓶专题陈列展。这里珍藏有300余件桂林出土的各类明代梅瓶,许多精品在当世是绝无仅有的。
步入上千平方米的展厅,简洁又极具古韵的展台设计,配以柔美的灯光,让人感觉仿佛穿越时空。一个个陈列台上摆放的是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明代梅瓶。这些梅瓶秀气端庄的特点与桂林这座山水古城的气质浑然一体。
“我们馆内藏有各类明代梅瓶300余件,其中60余件为陶梅瓶,250余件是以青花为主的瓷梅瓶。”导览员认真地诠释这些梅瓶所蕴藏的价值,“据专家验证,这几百只梅瓶基本都是当年景德镇出产的优质品种,烧制于明初、宣德、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崇祯等时期,可分为十一类器形,十一种釉色,三十一种纹样。桂林明代梅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
色彩斑斓的哥釉五彩云龙纹梅瓶、稳重敦实的黑釉梅瓶、高贵典雅的珐琅彩花鸟纹梅瓶、异域风情的孔雀蓝黑花缠枝牡丹纹梅瓶,还有图案精美绝伦的青花梅瓶……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宝物”映入眼帘,令人应接不暇。据介绍,明代梅瓶的釉色有20多种,桂林博物馆收藏的就有14种之多。
在众多釉色的梅瓶中,青花梅瓶可谓桂林博物馆中的“佼佼者”,其在梅瓶展品中占了大多数,且有不少罕见的精品。
陈列于展厅显眼位置的明青花携琴访友梅瓶可谓“镇馆之宝”之一。它1972年在桂林明代靖江安肃王朱经扶夫妇合葬墓出土,制作工艺无比精湛,腹部主题图案绘青花山水人物图,取古代文人雅士“携酒寻芳”及“携琴访友”之意,颇富情趣,尤其有趣味的是图中马上高士身后仆人肩上所担,一头为一只竹编的三层食簟,另一头为一只装满美酒的梅瓶,这只“瓶中瓶”对研究古代酒文化及梅瓶用途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实物资料。因此,携琴访友瓶不仅以其完美的工艺反映了明代制瓷巅峰时期的高超成就,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源流。
令不少参观者惊叹的,还有馆内珍藏的青花“岁寒三友”仙人故事图带盖大梅瓶。其身形高大,通高为65厘米。厚实的瓶盖十分有特色,盖沿卷边呈倒扣荷叶状,盖顶宝珠尖圆钮,整个瓶盖就像一顶小巧的帽子。腹部主纹饰为“岁寒三友”仙人图,图中松、竹、梅下分别盘坐着八仙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即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以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三人作为图中与松、竹、梅对应的“三友”人物,可见三人在八仙中的至尊地位。
据介绍,桂林博物馆的梅瓶绝大多数出自靖江王陵,但也有少部分出自当时桂林的一些达官显贵的墓葬之中。在馆内展出的一对名为“四爱图”的梅瓶就是1977年出土于明万历文林郎刘元石夫妇合葬墓。这对梅瓶造型挺拔庄重,瓷质细腻,釉色鲜艳。腹部主题图案绘青花古代文人高士四爱图,有“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孟浩然爱梅”“俞伯牙爱琴”四个主题画面,表现了四位高士的不同爱好。这对梅瓶造型独特,为明代万历年间不可多得的官窑瓷标准器。
除此之外,馆内展出的还有青花鱼藻纹梅瓶、青花“一路清廉”婴戏图梅瓶、青花双龙戏珠纹带盖梅瓶,等等。每一件梅瓶都蕴藏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向人们诉说着几百年前桂林这座山水古城的雅韵风情。
溯源:桂林梅瓶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桂林会出现这么多梅瓶?这还得从明代的分藩制度讲起。”桂林博物馆馆长唐春松面对记者,娓娓道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为国家,下安生灵。”因此,从洪武三年起,朱元璋先后将他的24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其中他把侄孙朱守谦分封到桂林为靖江王,王府就设在独秀峰下。靖江王从洪武三年受封起,传了11代,一共有14位王。历代靖江王及其宗属死后大多葬于桂林市东郊尧山,形成了方圆逾百平方公里的靖江王陵区,有“北有北京十三陵,南有靖江十一陵”之称,为岭南第一陵。桂林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梅瓶大部分出自这里。
唐馆长介绍说,梅瓶最初起源于唐代,是用来装酒的。到了清代的时候,文人雅士认为它瓶口狭小,只能插一枝梅花,就取名叫“梅瓶”。随着时代的演变,梅瓶从装酒变成花器,变成陈设,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过它的器型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就是口小、颈短、丰肩、瘦体、圈足,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瓶式,但在个体的造型上富于变化。大致可将明代梅瓶分为12种,有厚胎唇口梅瓶、宽口高胫梅瓶、梯形口梅瓶、小直口梅瓶、大口粗颈梅瓶、长颈梅瓶、斜直腹梅瓶、鼓腹梅瓶、敛腰梅瓶、细腰梅瓶、鸡腿形梅瓶,等等。
明代的桂林,梅瓶还被作为明器随葬,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明代靖江王存世二百八十余年,传十一世孙、十四王,靖江王及其宗室藩属崇尚梅瓶,他们生前生活奢华,喜爱梅瓶,死后依然眷恋生时的生活,其王陵陈设一如王城,包括大量使用梅瓶随葬。所以,近代对桂林靖江王陵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梅瓶。目前这些梅瓶绝大部分都藏在桂林博物馆,成为桂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桂林本地没有烧制瓷器的窑室,那么这些梅瓶是从哪里来的呢?据考证,当时靖江王府所用的梅瓶都在江西景德镇烧制。而梅瓶都是易碎品,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来看,不适合走颠簸的陆路,所以快速而平稳的水路就成了首选。这些梅瓶搬上船后,经水路从景德镇过鄱阳湖,入长江,转洞庭湖,由湘江进兴安灵渠,最后经漓江才到达桂林。
如今在兴安县城附近的黄泥陡茄子塘村,还有宿姓、季姓、颜姓的后人,他们自称祖上于明初洪武年间随靖江王“护驾”南下,世代在兴安专职运送王府器用,并成为管理灵渠的渠目,明亡后仍世代在兴安灵渠管理该渠运输。清代最后一位渠目宿昌定解放前夕仍健在。
“随着时代的进步,梅瓶这种器物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蜷缩在博物馆的一角当中。但是梅瓶身上所蕴含的高尚的艺术品位,精湛的工艺水平,独特的人文价值,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它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唐春松说,桂林博物馆馆藏的梅瓶,以其独一无二的特点,使得桂林被专家们誉为“梅瓶之乡”,梅瓶是“国之瑰宝”,也成为桂林又一张世界瞩目的文化旅游名片。
传承:梅瓶文化如何点亮魅力桂林?
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瓷器的地位不容小觑。“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为同一个单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精湛的技艺更是体现了古代中国匠人的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倾注毕生精力,以奉献精神与济世情怀,创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艺术文明。而在中国瓷器史上,梅瓶以其独有的文化魅力享有盛名。
“桂林出土的梅瓶,其工艺、器形、釉色、纹饰等方面较完整地呈现明代梅瓶的发展、演变及艺术魅力,体现古代劳动人民高超智慧、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也承载着古代陶瓷业的辉煌成就和明代藩王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生活状态,揭示了桂林这座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深邃、博大的内涵。”对梅瓶有着多年研究的唐春松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从上世纪80年代桂林靖江王陵出土大量梅瓶文物以来,桂林人对于梅瓶文化的发掘、保护与传承工作历经时代变迁。从早期的清理发掘、追缴被盗文物,到专业人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再到如今将梅瓶文化与百姓生活相融合,深度寻找和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力量和文化价值,梅瓶这一古老的文化精品逐步与桂林山水文化融合共生,并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2000年,中国陶瓷界“南北泰斗”耿宝昌、张浦生等专家专程赶来桂林,为桂林出土的明代青花梅瓶作全面、科学鉴定。专家学者誉之为“国之瑰宝”,耿宝昌欣然题词:“藏华夏陶瓷瑰宝集明代梅瓶之最”,张浦生一番考证后断言:“梅瓶之乡,桂林一绝”。
之后,中国青花梅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上百名专家、学者齐聚桂林,探讨青花梅瓶文化与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的有关问题。桂林的相关专家对梅瓶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各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文章,出版了多本论文集和书籍,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体展览,推出了“靖江藩王遗粹———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
2001年,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推出桂林青花梅瓶专题电视片。同年5月,“靖江藩王遗粹———桂林出土明代梅瓶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当时,《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媒体连续报道,备受社会关注。此后,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逐步走出桂林,走向全国,饮誉海内外,成为研究古代梅瓶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2013年起,桂林市委、市政府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作为桂林文化特色之一的梅瓶文化再次被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2016年,位于临桂新区的桂林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为满足公众需求,讲好桂林梅瓶故事,桂林博物馆进一步深化原有的“靖江藩王遗粹———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的内容和形式,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在新馆重新包装推出了“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
2017年6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到位于临桂新区的桂林博物馆调研时指出,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作品,彰显了桂林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展现出桂林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在“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的当下,更应该把这些文化瑰宝收藏好、整理好、利用好,不断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振桂林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他还强调,要深入挖掘整理好与桂林息息相关的历史名人逸事,讲好“桂林故事”,传播“桂林文化”;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观众在参观展览、接受美的熏陶的时候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对文化更深刻的理解,构建起公众的精神文化家园。
2018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经过激烈角逐,桂林博物馆的“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展览在来自26个省区市的66个文博单位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不仅如此,近年来,桂林博物馆的梅瓶精品多次受邀到南宁、上海等地展出,桂林文化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此外,为了更好地挖掘梅瓶的文化价值,将梅瓶文化的传承更加贴近百姓生活,近年来,桂林博物馆新成立了文化创意中心,围绕梅瓶开发一系列极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仿制的梅瓶工艺品、装饰有精美青花梅瓶图案的笔记本、书签、雨伞、钥匙扣等等,还有体验式梅瓶制作的互动活动等。一系列的创意不仅将梅瓶之美传递出来,更通俗地揭示了梅瓶蕴含的文化元素。
唐春松说:“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开发出更多具有梅瓶元素的文化产品,编辑出版一批桂林本土的关于梅瓶的书籍。通过专业的深入研究,深度挖掘梅瓶承载的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等,并将其与桂林山水文化和百姓生活相融合。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普通百姓去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抒发深厚的家国情怀,从而坚定桂林人的文化自信。”
新闻推荐
567.59万㎡!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4.0%供销双涨,临桂是绝对主力
俯瞰临桂楼市。临桂已成为桂林楼市最热的板块。记者_于玲摄影_方嘉很多人都说,2018年是楼市调控最严的一年,强压之下,桂...
临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临桂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