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城水系游的重要节点到桂林山水景观的代表之一与马援将军相得益彰的伏波山

桂林晚报 2018-09-03 11:31 大字

伏波山。

张安治漓江长联悬挂在伏波山公园内伏波晚棹牌楼两侧。

■杨力叶文/摄

在滨江路北端靠漓江边有一座石山,名伏波山。过去,它是佛教的圣地,文人雅士游赏的去处;如今,它是桂林山水景观的代表之一,是游客必到的一个旅游景点。

唐代人们用东岩称呼伏波山

在讲伏波山之前,我们需要有一个概念,首先它下面的还珠洞在历史上是无法直接走进去的,要从漓江坐船才能绕到。明代张鸣凤《桂胜》中“伏波山”条下有说:“且无他道可入,非舟莫达,故游舸多集其下。”

伏波山还珠洞北口有一块石刻:“靖康改元,岁在丙午,仲夏之初,经略龙图吕公命临桂令唐铎辟此岩,以通伏波,遂为湘南洞穴之冠云。”靖康改元丙午年是1126年。从这一年开始,人们不用坐船,也能直接走进去游览还珠洞了。当然,有雅兴的文人们大多还是喜欢坐船到达的,所以尽管有路直达,但伏波山上仍然不乏“舣舟岩下”、“归舟多载小江春,重访东岩旧屐痕”、“舣舟还珠洞”的石刻。这是因为当时的桂林周边游比较流行在漓江上泛舟,从叠彩山风洞,到伏波山还珠洞、曾公岩、龙隐岩、雉山、象鼻山等流转一趟,随机在各个洞口把酒临风、烹茶煮茗聊聊天,就足以“聊逍遥以永日”了。

伏波山的名字也不是一开始就有,伏波山还珠洞有一块公元863年的唐代石刻,末尾刻着“留题东岩”,说明唐代的人们都是用东岩来称呼伏波山。至迟到宋代,才有“伏波岩”的石刻,公元1069年,章岘崔静还珠洞唱和诗的石刻第一首名为《留题伏波岩》,首句写道:“江澜洄伏啮山根,山裂岩开石室存。”可以知道伏波之名来源于“洑波”,洑的意思是“漩涡”,与“洄”意同,这正好说明了伏波山的名字是与其突出江面,造成漓江水产生漩涡的情况相吻合,所以有理由认为人们后来改东岩为伏波岩,是因为伏波山的地理位置而定的。

但统计宋代古人留题伏波山的石刻,明白提到“伏波岩”的有十一处,提到“东岩”的有三处,提到“伏波东岩”的一处,提到“洑波岩”的一处,提到“还珠洞”的有两处,提到“玩珠岩”的有一处,所以也不妨认为伏波山的名字,在宋代的时候有过各种称呼,但“伏波岩”逐渐成为主流的说法。

宋代才与马援联系起来

至于伏波山和马援将军联系起来,也是在宋代的时候才有的。毕竟第一本记载桂林地理和风土人情的书———唐代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就记录了“郭中之东北二里,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祠也”,有马援的“伏波庙”,但伏波山当时仍称作“东岩”,两者还没有什么关系。

公元1126年在还珠洞上刻的《张洵尚用之等五人蒙亭唱和诗》开始出现了马援的传说,其中吕源的和诗有“满车薏苡胜琳琅,流传千载事微茫”的句子,用的就是马援伏波薏苡的典故。不过这个典故和伏波山的传说故事有点不一样,传说讲的是马援南征交趾得胜班师,载了一船薏苡回中原以作药用,不料被诬陷为从合浦搜刮得来的珍珠,于是马援当众把薏苡倒入江水中,让“珍珠”流还合浦以表明心迹。这就是伏波岩又名还珠洞的来历。但真实的史事是马援当时把薏苡带到中原了,且马援当时正是皇帝的红人,没人敢诬告他。直到马援死后,才有小人把这陈年往事翻出来告诉皇帝,皇帝非常生气。马援家人不知皇帝为何生气,所以也不敢大张旗鼓给马援厚葬,后来到朝廷请罪,皇帝把诬告的文字给他们看,他们才知道是给别人陷害了。

公元1169年,宗道传在还珠洞洞顶作诗刻:“无人为起文渊问,端的珠还薏苡还。”可以想象得到,这时的伏波山与马援将军的联系更加自然了,甚至可以这样说,当时人们认为伏波山就是因为伏波将军马援而得名的,至于其本来的来历,恐怕人们也不怎么感兴趣了。公元1184年詹仪之的还珠洞题名和公元1194年朱晞颜的还珠洞题诗也都称“还珠洞”了。

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所以目前学术界对于马援是否到过桂林还有着争论。不过想想也是,把马援和伏波山联系起来,那是迟早的事情。因为早在唐代,桂林就有祭祀马援的伏波庙,历史上也流传着马援修建灵渠的传说,伏波山早前称东岩,后来因为山前的漩涡改称“洑波”或“伏波”,两个“伏波”虽然同音不同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这两者很难不发生一点什么联系。除了还珠洞的传说,还有还珠洞里的试剑石的传说,不也是这么附会上去的吗?最后历史传说和加上附会的美好愿望,马援与伏波山联系起来实在相得益彰。

桂林环城水系游的重要节点

伏波山这个地方,在唐代时是佛教的圣地,当时的佛教徒们在洞中雕刻了不少佛像,造像集中分布在千佛岩、还珠洞等处。现在留存的造像有219尊,佛像大多是唐大中年间(公元847至859年)复兴佛法后的作品。在这众多的佛像中,现在只发现了一尊有着明确纪年,是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的“宋伯康造像记”详细记载了这尊造像刻好的年月日。而早在唐代,伏波山这里也已成为人们迎来送往的地方,在还珠洞上有一方桂林市最早的送别石刻,是两位官员赵格和刘虚白在咸通四年(公元863年)送别“郑处士”后,“留题东岩”。

到了宋代,伏波山这个地方沉寂了一段时间,公元1062年,经略安抚吴及在伏波山修建了蒙亭,才使伏波山又恢复了生气,文人雅士们在这里游览、宴饮,好不热闹。1097年,经略安抚使程节在山西北面建八桂堂,乾道年间(1165年至1173年)范成大在伏波山北临水处建癸水亭,在山西麓建正夏堂。伏波山历年存在的建筑还有进德堂、喜丰堂、所思亭、月光亭、迎碧亭、凌虚亭、玉皇阁、状元坊等。宋代伏波山还珠洞成为桂林水路游览的重要一站,人们在这里登舟,南下可游象山、雉山、南溪山,北上可到达叠彩山、虞山,过江到对岸可进入小东江,游览七星山、穿山、塔山,然后进入漓江回到雉山进入桃花江,进入西湖游览西山、隐山,经过朝宗渠观骝马山、老人山、鹦鹉山、回龙山、虞山,再回到漓江,这可是妥妥的桂林环城水系游啊。

明清时期,伏波山继续成为人们游览的热点,在山顶建有龙王庙,山下有伏波庙,曾两次重建。还珠洞众多的题诗题名表明伏波山仍是人们游览的热点。

抗战时期,伏波山南麓开凿了还珠洞南口入洞通道,人们进入还珠洞更加方便了。抗战时期,为应付局势发展,桂林“八办”除在城内办事处和路莫村转运站设有秘密和公开的两部电台,还在六合路、伏波山的还珠洞等处架设了三套秘密的备用电台,在南方国统区和战区起着中心枢纽的指挥台作用。1947年,伏波山开辟成了河滨公园,《桂林游览史料汇编》载:“有还珠洞,洞中有状元石及历代名人题识石刻。半山,有大悲洞,尼姑庵在焉。供九子娘娘,每月朔望,香火特盛。以前有波波庙(注:可能是伏波庙)、药王庙,疏散时被毁。现(注:指1948年)建市文献委员会于内,并附有市府花圃。惜地位狭隘,开展不易。”

至解放前夕,伏波山风景建筑大多破败,或仅存遗址。解放后,对伏波山进行了整理,重建新建了山门、癸水亭、听涛阁、临江阁、钟亭、聚味楼等。1979年建立伏波山公园,集山、水、洞、石、庭园、文物于一体,成为桂林山水又一缩影。

1986年,著名画家张安治应桂林园林学会的邀请,为伏波山公园内修建的伏波晚棹牌楼撰写了一对长联,被称为“漓江长联”。这副长联共264字,是最长的桂林山水楹联,为桂林山水增添了一道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景。

新闻推荐

临桂一工地挖出“铁疙瘩”竟是二战飞虎队留下的航弹炸弹重达900斤 如平地起爆2-3公里范围内的玻璃都会被震碎

?民警小心翼翼地把航弹装上车准备运到安全地带。(警方供图)?图为挖出来的航弹。(警方供图)8月29日,临桂区大黄山山脚下一处工...

临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桂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