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 为世人不能作之事一代名臣陈宏谋的教育观

桂林晚报 2018-04-09 13:06 大字

一代名臣陈宏谋的教育观dlrb  2018年04月09日 星期一 首页上一期  下一期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版面概览 放大 缩小 默认

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 为世人不能作之事

一代名臣陈宏谋的教育观

 

?临桂文化广场上的陈宏谋雕像。

■谢德裕文/摄

陈宏谋(1696~1771年),临桂区四塘镇横山村人,出身农民,他从小刻苦读书,少立大志,自题“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为世人不能作之事”的座右铭。清雍正元年(1723年)中乡试解元,同年秋会试中第109名,殿试中三甲第12名进士。他外任35年,历12行省,担任过21任官职。在朝9年,历任(兼任)10种职衔,官至一品东阁大学士。他不但是清代一位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外任和在朝期间,都重视教育,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强调要先施教而后施治,应当把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重视儿童教育

陈宏谋重视儿童教育,他说:“天下教术之端必自读书始,天才之成必自儿童稚始”。

陈宏谋主张从小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并编辑了许多“易知易行”而又“切于实用”的学规学则,对个人生活细节都做了很具体的规定。在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上,他告诫人们:“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成人犹将慎之,况小子乎”!他反对只引导儿童追求科名利禄和空谈玄虚的心性和不务实的做法。他强调“而养正莫先乎礼”。

陈宏谋说“天下权术之端必自读书始,天才之成必自童稚始”,他强调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不仅是识字、读书,更重要的是德行的养成。说儿童教育毋轻小节,毋鹜速成,“循循规规矩,虽蒙养之事,而凡所以笃伦理,砥躬行,兴道义者,悉心引其端,由是以之人大学之途,庶几源而流清,于世教不无少助乎”?对儿童的教育提出了他一系列的思想和理论。

重视女子教育

在中国古代,女子深受政权、族权、神权及夫权四大权利的压迫。“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为中国古代妇女传统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也确立了男性压迫女性的合法地位。陈宏谋生活在女子地位沦落到社会最低层年代,但他却提出:“男女均不可无教,闺门为王化之原。”他把男女教育同等提出来,甚至提高到女子教育“是王化之原”。他奉着“与其高远而推学,不如平易而可行”的教育方法,编辑《教女遗规》,以启后人。

在《教女遗规》的序中他写道:“天下无不可教之人,亦无可以不教之人,而岂独遗于女子也?”他坚决主张教育向妇女敞开大门。

陈宏谋为重视女子教育摇旗呐喊,厉声疾呼,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他的教育思想已超越了时代。

兴办义学

义学亦义塾、书塾,是清代一种免费为贫家子弟接受初等教育的学校。陈宏谋曾在地方工作多年,他特别重视平民教育,而平民教育之始就是兴办义学,他认为义学是普及平民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乾隆三年(1738年),他从江苏调到云南,视察了山区乡村义学的办学情况,在《会滇义学汇记序》中记述:此地义学“虽有官为捐设之名,而兴废不常”,有的仅设在城里,而“乡村弗及”;有的原有公田以资经费,却“日久湮没”了;有的原有馆舍,而现实却“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使用了。但这些义学,官府都仍录名册,实际上是名存实亡。陈宏谋为此着力整顿恢复义学,呈请藩台、抚台给予财政支持。他深入调查,找出病根,追回散失的义学财产,发动乡绅乐捐助学,修缮破败的馆舍,利用空置公房和祠堂庙宇作学舍,重新聘请教师。

陈宏谋关心家乡的义学,雍正十年(1732年)他在家乡横山村创办了义学1所。

陈宏谋之所以花大力气兴办义学,是因为他重视对百姓的教化。他认为“民生之休戚,风俗之美恶,固由积渐使然,非一朝一夕之故。”教化是使人心,风俗自然归于醇正,化民成俗,教化对于社会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纂教科书

陈宏谋在云南任布政使4年,兴办和恢复义学700余所。也创办了一批少数民族学校。陈宏谋亲身示教,亲自编写教材如《孝经小学》、《纲鉴》、《大学衍义辑要》、《大学衍义补辑要》等作为教科书,拨出经费刊印,无偿发放给学生。除组织义学外,他还倡办书院,不分民族,凡可造就之学子都选拔到书院深造。

陈宏谋编纂的《五种遗规》在清末首被定为中学堂的修身教育课本,他给家里写的书信也是一部教育的辅助资料,陈宏谋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一套教育理论,他在办学实践上做了许多工作,还亲自到学校讲授课目。他曾经在云南、湖南、江西、福建、江苏等地的五华书院、涟滨书院、豫章书院、鳌峰书院、试廉书院、紫阳书院等书院讲课。其孙陈兰森将他的讲稿搜集整理成《课士直解》一书存世,成为宝贵的教育史资料。

陈宏谋一生著述150多种。其中,《培远堂文集》《五种遗观》以及他为筹办义学而颁发的《查设义学激》和《义学规条议》等,集中反映了他对教育的思考。

重视家庭教育

陈宏谋的教育观念和他从小受的教育分不开。陈宏谋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陈宏谋的父亲陈奇玉,虽以农耕为业,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陈宏谋的教育思想不仅来自从小受的家庭教育,陈宏谋认为“人生在世,事亲、读书、课子三者,最为切要,最为难得”。陈宏谋主张“天下无不可教之人,亦无可以不教之人”。对于百姓的教化,他认为关键在于教育。特别是在《查设义学檄》中他提出了:“今欲使成人、小子、汉人、夷人,不以家贫而废学,不以地僻而无师”,打破了上千年来形成的教育为科举考试服务的传统,提出了教育重心下移的理论,提倡兴办义学,将教育重点放在蒙童、少数民族,并且提出重视对女子的教育,有对国民普及教育的萌芽思想。

陈宏谋重视家庭教育,使家人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横山村陈氏祠堂有联,上联:“四朝循史高祖一品当朝相继四巡抚十六州府四十三县令”。下联:“五代连科玄孙三元及第共揽三翰林中八进士三十二举人”。陈氏家族科举的盛况,也说明了陈宏谋重视家庭教育是成功的。

同时陈宏谋在教育实践中也身体力行,生前他用俸禄在永福县购置学田420多亩,以资助地方教育(此学田1943年在横山村创办榕门中学时,全部捐给学校作为办学基金)。陈宏谋重视少数民族、儿童教育、女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在当时教育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年代,体现了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旧时代教育家。

新闻推荐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4月4日下午,临桂区茶洞镇政府干部职工到蒙火德烈士墓前进行“弘扬至善忆英烈,不忘初心誓前行”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庄严肃穆的烈士墓碑前,党员干部代表向烈士敬献了花圈,全体干部职工默哀...

临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临桂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