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运河 悠悠湿地情
湿地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临桂区区长李绍政(左一)考察会仙湿地
临桂区文联组织书法美术协会会员到会仙湿地采风
湿地公园景区一角
湿地荷香醉游人
□本报记者黄蓉通讯员李辉朝韦雨菲文/摄
“快乐会仙行,悠悠湿地情”,会仙湿地是古桂柳运河中的一段,位于桂林临桂区会仙镇境内,主要涉及会仙镇的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马面等村委,距桂林市中心22公里。会仙喀斯特湿地属典型的岩溶峰林平原地貌,周边石峰林立,石峰周边岩溶谷地彼此相连,形态各异,景观优美,是休闲旅游、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当你心存向往,就不会停止脚步。近日再访临桂新区会仙湿地,在这个集“山、水、沼、运”景观要素于一体的超级生态开放型、场景式的大舞台,记者决定来一次更亲近的接触、做一次深呼吸。
泛舟漫游古运河山水画廊细品味
6月16日早8:30,驱车从临桂新区人民路出发,至人民路延长线往四会路口,再经四塘到会仙,约1个小时车程来到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
在湿地公园七星码头,记者跟随湿地公园管理局的纪检组长老石、七星村理事会会长秦朝荣一道乘坐木船,泛舟漫游古运河。
行舟古运河,秦朝荣一边带路一边回忆童年趣事。观赏沿途山水画廊,忆古谈今,与两位撑船的女村民聊天,大家开怀大笑。
听介绍,以前,会仙湿地渺无人烟,水草丰盛,树木参天,鸟语花香。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有诗称:“桂柳陡河水长流,虎仔桥上看客舟。龙王庙内钟鼓响,如此风景消旅愁。”
运河沿岸古木茂密,水草丰美,是鸟类栖息的理想场所。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这里仍是湖光山色,草木繁茂,各种野生动物经常出没,是桂林市近郊颇负盛名的风景旅游区。20年前,在睦洞湖的核心区域,湖水还可以直接饮用,并且还有一定数量的野生水稻生长。
“你们看,这就是水杨梅,不能吃的啊。”“咕咕,咕咕,那是毛鸡在叫。”老秦一路谈笑风生,沿途不时有蜻蜓飞过船头,远处飞鸟在高空盘旋。
“走错路了,快掉头!”河道里岔口多,撑船的女村民赶紧调转方向。
“下雨了,坐进船中心挡雨吧!”老秦在一旁催促我们。接近中午,天空色黯,淅淅沥沥下起阵雨,烟雨泛舟,更有别样的情趣。
一路观赏游玩,不时见有闲人垂钓,亦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湿地景区沿栈道漫步……
上午历时1个多小时5公里的水路,我们途经了七星、三义、毛家、秉家、大园头、新桥、陡门(老陡门)等地(节点),观赏了乾隆桥(新桥)、牛桥、莫家桥、陡门桥。
游览期间,记者了解到,古桂柳运河开凿于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古桂柳运河又称为相思埭运河、南陡河、南渠。运河全长15公里,东起雁山良丰江的蒋家坝,西至临桂四塘河大湾村。它沟通了漓江、柳江水系,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上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流湿地是湿地中最为典型的类型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它在拥有其他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更为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在运河通航之前,从桂林至柳州的水路运输,是由漓江经梧州,溯西江而上经桂平达黔江,再经象州达柳州,航程500多公里。运河开凿之后,从桂林至柳州全航程仅150公里,故称桂柳运河。航道开通后,更为便捷地沟通了古代滇、黔、桂、楚等几个地区。
运河的修建疏浚并通航,是基于对岭南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它是一条国防交通要道。军队及相关军事物资可利用这条运河进行输送,以便于中央集权经此实现岭南和西南地域的有效统治。自清雍正朝之后,运河进入它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商贾、平民均可运输商品货物。当年贵州地区缺乏食盐,外地的食盐沿着运河上溯到贵州,贵州的木材、药材、油茶等特产则通过运河运出来。运河为附近数百顷良田的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而分水塘发挥的蓄水分流的功能,可以调节旱涝时期运河的水位和流量,有利于当地的农业和渔业生产。
古桂柳运河是广西境内继秦代古灵渠后的又一重要水利工程。运河沿途有美国陈纳德将军指挥的援华抗日飞虎队遗址,林彪指挥作战的雷达台,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及将领冯云山在攻打桂林城演兵的军营、粮库和水军操练场。会仙的古运河近年已开发旅游,号称“水泊梁山”,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田塘乔灌纵横交错,为古运河的精华地段。此外,还有充满民间神话色彩的八仙洲、“灵泉”等,其历史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文化保护价值极高。桂柳古运河,在渠上建良丰桥、庙门桥等10余座桥。现存陡门、石桥及碑刻文物20余处。1987年,古桂柳运河被公布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
会仙湿地位于漓江水系和柳江水系之间,因地势低洼平坦,自然河流和湖泊众多,地下水丰富,是天然的蓄水库。据史料推测,在唐宋时期,这里水体众多,林木茂盛,湿地面积广阔。后来因人类活动加剧,对湿地蚕食围垦、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等,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据《临桂县志》记载,在上世纪50年代,这片区域尚有20余个湖塘,面积约25平方公里。因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水域面积逐渐萎缩,现湿地面积大约6平方公里。
乡村徒步看古桥了解地方好人文
16日中午行舟返回七星码头后,在30多亩荷花盛开的池塘观花拍照后,又在湿地公园中心保护站观赏了书画界人士的“湿地作品”,去观鸟屋看风景,到施工现场了解湿地公园科普馆建设进展。
“和风丽日送轻舟/绿柳红莲水自流/龙庙钟声听不见/运河千古韵悠悠”,这是游睦洞湖的一首诗,阳国庆先生词,桂林市临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家贵的一幅书法作品,现存于会仙湿地公园管理局办公楼,供游人和访问者观赏。
沿着田间小路来到正在建设的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馆。该馆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为公共活动区、办公区、展览区,布展面积约400平方米,分为前厅、自然篇厅、文化篇厅、建设篇厅、互动体验厅、湿地课堂等6个区。分别简明而系统地介绍了湿地的基本知识、我国湿地资源分布、会仙湿地简介、古桂柳运河、会仙湿地周边民俗人文、会仙湿地公园建设情况等内容,放置了公园范围内常见的动植物标本。
下午,我们驱车到附近的乡村田野,沿着古运河周边寻访古桥,听故事、看古迹,了解地方风土民俗。
“你们看到石桥了吗?”“在哪里,没看到啊?”“呵呵,就在你们身边,这座桥叫龙门平桥。因为时代久远,现在都被杂草覆盖了,没注意根本不知道它就是一座桥啊。”一路走走停停,秦朝荣兴致盎然地向我们一一作介绍。
沿着田埂一脚深一脚浅地往前走。田野里稻禾迎风招展,庄稼地里村民种有辣椒、红薯、豆角、包谷等各种作物,长势良好。看池塘里嬉戏的土鸭,快乐飞翔的白鹭,给我们的行程增添了无穷乐趣……
会仙镇交通便利、生态优良、人杰地灵。自唐代以来,临桂共出了5名状元、2名榜眼、291名进士,其中有清代名臣陈宏谋、三元及第的陈继昌、回族画家马秉良等。近代有开国上将李天佑、国民政府“小诸葛”白崇禧等。他们多出自古桂柳运河沿岸的周边乡镇。
依水而居,繁衍生息。古运河孕育了人类文明,沉淀了深厚的人文色彩。当地特色饮食有会仙板鸭,民间文艺有彩调、桂剧、舞草龙。节庆文化,春社、开斋节、六月六。地方民间工艺,有会仙铁艺、会仙弹棉技艺。
会仙有个远近闻名的铁匠村,据考证,铁匠村打铁的历史从明朝开始,在传统农业文明时代,铁匠村人制作的形形色色的铁制生产生活工具是桂林周边地区的著名品牌。铁匠村人打铁的传统技艺至今仍是现代文化传媒的关注点。
会仙湿地河道纵横,因此古石桥众多。明清时期,石桥基本是在外事业成功之士、学业有成之士出资建造,极大地方便了百姓通行。现在,很多石桥已经损毁,无法考证是谁修建的,但前辈的德义善举却是流芳百世。
会仙有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水稻是会仙湿地居民粮食的生产作物,种植历史悠久。2000年,考古学家在距今15000年———45000年之间的临桂大岩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水稻硅文化。随后,研究人员在会仙湿地内发现了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的原生野生稻,对我国稻作栽培、农业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湿地保护正当时生态文明要弘扬
以建设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为契机,使桂柳古运河极其附属遗迹成为一种鲜活的文化载体,将古桂柳运河的历史风貌展示给公众,切实做到“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这既是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桂柳古运河资源保护与抢修的需要,更是提升桂林旅游文化品位的需要。
在湿地公园管理局,记者了解到,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会仙湿地保护工作,确立了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模式。2012年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公园进行试点建设。
2012年7月,临桂区政府成立了会仙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出台了《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会仙喀斯特国家公园总面积586.75公顷,范围主要包括:睦洞河、睦洞湖、分水塘、古桂柳运河等水域及湿地周边的龙头山、狮子岩等岩溶山地。公园划分有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
湿地公园在建设期间,得到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多次到湿地检查指导工作,给予精神鼓舞。
为做好保护管理工作,公园新建面积约600平方米的中心管理站,并设督龙、陡门、狮子岩3个管理站,安装界碑4个、界桩108个。湿地公园新建外围巡护道路2.8公里、内部巡护道路3.8公里;配套设施有游客服务中心、新建生态停车场3处、生态厕所3个,配套完善了游憩、供电、给排水、消防、救护、环卫等基础服务设施,满足湿地管护与游览需求。
通过前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综合治理行动,保育区保持基本自然状态,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
2016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湿地文化活动:科普知识进校园、湿地采风摄影活动、湿地采风书画创作活动、“六月六·群仙会”乡村田园活动、爱鸟周———走进会仙湿地观鸟活动等。保护湿地在行动,开展了各种保护行动———
洁净湿地,消除有害生物。全面打捞水葫芦并在运河上游架设拦截网,从源头上控制水葫芦进入湿地;定期开展福寿螺、地笼、水葫芦、小龙虾的清理。
植被恢复,修复生态环境。在毛家村和七星村4000多米的河道两岸种植垂柳、桃树,在毛家村湿地范围营造荷花景观,在七星村的湿地范围营造芦苇景观,千屈菜景观,以及荷花景观。
加强管控,净化公园水质。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农业污染源控制,减少农村生产生活用水直接排入湿地。
宣传教育,提高群众保护意识。在湿地日和农闲时节,进村向群众宣传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发放相关宣传册,通过湿地公园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
加强巡护,保护动植物栖息环境。严厉打击捕鸟、捕鱼、电鱼、网鱼、捕蛇、捕蛙等违法行为,有效改善了动植物栖息环境……
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之美誉。湿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保护湿地意义重大。目前广西湿地总面积为75.43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3.18%。2014年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有效保护了全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
会仙湿地以其岩溶湿地之典型、山水景观之秀美、历史文化之深厚,在广西独一无二,在全国乃至全球峰林岩溶地区都是稀缺的生态资源,也是桂林山水自然景观资源的重要补充。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进程中,为保护好稀有的湿地资源,桂林市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通过前几年建设,随着湿地景区功能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往,到会仙感受自然,到湿地体会秀美,开启一场泛舟运河的神秘之旅、体会人在仙境的缥缈诗意。
新闻推荐
市四家班子会议研究重大项目建设赵乐秦主持并作总结讲话周家斌出席
▲6月16日,市四家班子会议研究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图为赵乐秦(右一)、周家斌(右二)查看轨道交通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记者何平江摄本报讯(记者赵忠洪)6月16日上午,市四家班子会议在榕湖饭店召开。会议研究...
临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桂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