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在林中 人在绿中 ——临桂区水库移民生态新村见闻
本报记者 李春生 本报通讯员 伍碧飞 何玉冰
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果在园中,漫步在这绿树翠竹掩映的生态休闲新农村,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脏、乱、差”的水库移民村。
从临桂区中心地段出发,沿着公路一路向南边山、六塘方向疾驰——大山那边,分布着一个个水库移民新村。记者此行的重点,是马蹄桥村、东计岭村等“样板新村”。
在盘山水泥路上行驶约1小时,车子在一处山腰间停下——马蹄桥村终于到了。这是一个最近两三年建成的样板移民新村。
眼前的景象,让记者眼前一亮:整齐划一的连体别墅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间,别墅三排三层,错落有致,白色外墙、青灰瓦顶与周边自然景色相协调;村里,路面全部水泥硬化,自来水龙头、绿化小景观、大理石围栏随处可见;一座休闲廊亭依着倾泻的瀑布而建,三两村民坐在廊亭里闲谈……好一幅新村生活画!
马蹄桥村,是临桂区大江水库的搬迁移民村。村民原来的土坯房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由于年久失修,墙体大部分脱落甚至坍塌。马蹄桥村村主任李开云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以前马蹄桥村人想讨媳妇真的好难,媒人来村里看到这么破的房子、这么穷的村子,扭头就走。现在不一样啦,看到这么漂亮的房子,谁不愿意留下来?!”
李云开说,2011年起,马蹄桥村“三年三大步”。
“以前村里村外全是泥巴路,一遇下雨路就被山洪冲堵,对于居住在山区的村民来说,要想通往外界太难了。”村民告诉记者。2011年,临桂筹集到资金103万元,对马蹄桥村村屯道路进行建设。经过4个月的奋战,全长3公里的水泥路全线建成,当年8月通车。
新路通车了,“安居”便成了村民们的新目标。借着移民政策的东风,村民自主拆除危房,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在村内维修巷道400米,22户实施绿化工程,建沼气池、化粪池17座……
安居后自然要乐业,这也是长治久安之计。靠山吃山,耕山致富。2013年,临桂区根据新村的实际情况,利用地理条件和种植优势,引导村民大力发展金橘、猕猴桃等特色经济作物,并向自治区申报了水库移民增收项目——马蹄桥金橘、猕猴桃产业基地。目前,该村新种植金橘、猕猴桃有167亩。靠着规模种植,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年轻的种植户李光闯说,由于气候和水土原因,马蹄桥村产的猕猴桃甜度非常高,所以销路很好,去年他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就卖掉1000多公斤。“今年由于雨水多,猕猴桃产量减少,但也能达到4万公斤左右,不过销售价格预计要高于去年。”
路好、村好、果子好、风景好,马蹄桥村吸引了大批自驾游客来摘果、摄影,游客一年比一年多。
马不停蹄,我们又来到东计岭新村。东计岭村地处六塘镇西南方向,依山而建,共有移民54户250多人。
晴朗的天空,突然飘起雨来。雨中漫步其中,就像漫步城市的公园式小区,但又多了一分城市里没有的静谧和超然。
村外,青山绿水间,成排的大棚错落有致,成片的蔬菜长势喜人。村口处,一座造型大气古朴的石牌门楼引人注目。村里,不仅干净整洁、绿树环绕,还有娱乐健身的休闲小广场、自然舒适的楼台亭榭。
临桂史称“桂郡首邑”,文化底蕴深厚。临桂人十分看重门楼,素有“千斤门楼四两屋”之说。东计岭新村配上凤头联村门,这绝对是新村建设的画龙点睛之笔——使得东计岭从一般意义上的新村,升华为临桂首个既有生态内涵,又有文化内涵的公园式新农村。
东计岭,可以说是临桂区水库移民新村建设中的精品。去年9月,水利部移民开发局来这里进行了专题调研。一圈参观下来,水利部调研组的一位领导动情地说:“我在全国走了上千个移民村,但看到这样的公园式移民新村,东计岭是第一个。”
临桂区水库移民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青狮潭、大江水库的库区移民,集中居住20户以上的水库移民村共有24个1280户,大部分移民村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过去,许多移民村基础设施薄弱,村庄环境“脏、乱、差”。为了扶持库区移民后期发展,临桂区将移民新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山地农业,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经过近5年的努力,临桂区已建成移民新村24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现世的喧嚣中,若想寻这样的画面,可到这些移民村走走,看看。
新闻推荐
本报桂林讯(记者/唐广生通讯员/李强)日前,在桂林市临桂区临桂镇花蔡塘屯施工现场,但见几台钩机将肥沃的表层土剥离装上泥头车,运往30公里外的新开垦田地。全区各地前来学习考察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
临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桂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